旅行多半是件私密的事,至少那些提笔记下途中杂事的人,都如怀拽着独家秘闻般不将其公之于众,难尽其乐。一个人的独自旅行,伴侣携手同游,或三五成群的驴友结伴,能在其中享受始终的不过是那些独乐乐的片刻和从独一双眼中望见的天地。离这样的逍遥自在已近三年五载,此番既不能谋一人之幸福,就求阖家之共容,和孩子一起去旅行。当是书商可炒作的主题,可惜实践的人少。
把旅行用在香港这个城市上有些勉强。常见的香港攻略无非是购物美食,文艺青年们也不过将香港的二楼书店们淘个遍。 带上小童,与其一头撞进消费如泡沫的商场,不如在被大海晕开的岛屿间做一回漂客,也叫稚儿识得漂泊羁旅之心非因远离,多因近乡情怯。
香港披海而立,傍山而建。坐巴士超过半小时,海湾、砾石、蜿蜒山路都在眼底。虽然香港人步速天下第一,但就着港岛的地貌,去往他处的总是件耗时耗力的事情。因此见他们在高峰期的地铁口仍井然有序,赶着早也在家门口的早茶铺坐上一会儿,也就不是稀奇的事。反倒是久居平原的人,急吼吼地提刀宰牛的架势倒显得局促而粗鄙了。记得以前印象中的香港总是高楼逼仄,此番细细看去摩天高楼确是世界第一多却也疏密有致。高楼因多居民楼的缘故,外型普通颜色也没有出挑之处,总在山脚的平地里密密匝匝地起上一圈,几乎没有60层以下的。远观皆修长苗条,与海岛的风景而言倒也别致。有人觉得港人多勤勉麻利,和他们在高空中见惯了风驰电掣总有些关系。小童细细数了坐过的交通工具,一一具名,连颜色不同的中巴也分辨甚清,很是得意。提起途中所识也绝不放过,及至返沪后,方觉疲倦,昏宿达晨地睡。其中最令他钟爱当属海滩渔船,光脚任海浪一波波淹湿挽起的裤脚,任细沙轻埋,他快乐的心不眠不歇地躲进一艘又一艘的渔船,等待着发现捞起的渔网里爸爸妈妈藏下的亲吻。造访长洲岛的全因建道兄弟之爱,提供我一家食宿,也得此机会一探离岛风貌。
普通快艇45分钟的样子从中环码头驶入长洲码头,渔船林立,多挂着三角黄旗以示威武。政府大楼食肆商店小铺都集中在码头沿岸,恰傍晚时分,码头出来的学生、放工仔们匆匆沿着狭窄的山道回家,游客们打发了一天的时光开始寻找落肚的美食,一时熙熙攘攘,及至沿着陡峭的山顶道缓行时,才觉得这一房屋稠密的小岛竟如此安静。循着山路上行,两旁的院落疏松开来,仿佛为着犒劳爬坡者的辛劳,每户院子都精心装扮,即便屋主懒散,也必然起个好名字,远苑、静苑、喜庐等等。 因倚坡而建,从正门进去,三四层的楼房倒有一半在楼下。屋主的几畦菜地花圃都安置在头顶呢。我们所去之建道神学院在山顶道的尖尖上,若再沿着路而去,就是几片临海的豪宅,白屋黑门,没在小径的尽头。
岛上乃自由之地,各类宗教院所齐全,民间的关帝庙香火也甚。据说这是各类灵修营会的基地,连黑帮也有其修行之所。建道神学院在其间显得相当朴素、低调。礼堂、宿舍楼、图书馆、饭堂和行政楼或白或灰,颇有肃穆之意。学生们都很年轻,偶有些年纪大的杂在其中,是师是徒很难分清。但见着我们这些来客皆喜乐,操着不标准的国语认真寒暄。几次相聚都在饭堂,几十张圆桌旁围满了师生。饭食简单,一荤一素一小荤,仅此而已。每餐如是。倒从未见学生抱怨伙食,欢欢喜喜就着辣酱吃完,把桌子收拾得干干净净。”不为肚腹而活”对他们而言是这样行出来的。据说建道以培养能吃苦拓荒的牧者为己任,因此学生们也生活俭朴,与世道之风迥异。从学校到山脚码头约15~20分钟,山路陡斜并不好走。所以下山并不是件每日必做之事,若要说娱乐更是难寻踪迹。倒是我们到的晚上有一次手摇铃的排练,让人刮目。几人各持摇铃,铃声各表一音,按谱摇出,如水击石之清越。更难得的是其中的一些学生对大陆信仰状况很是关切,成立中国祷告组,在假期的服侍中也多有深入内地的。希望来日大陆的城市教会中也有他们牧会的身影。
白日里无事,前往北眺亭。小径深入北部山地,登顶可见全岛风光。北岛的几处港湾都迷你,礁石碧浪并远处风帆,确实适合把心事放下,偷得浮生。即见礁石嶙峋,草木葳蕤,缺了海盗故事定然乏味。岛上也留一个张海盗的藏宝洞可供一探。可惜小童走山路的新鲜尽儿早过去了,竟是一步也不愿意走了。网上拍的岛屿风光都不错,我们的相机上了岛就彻底罢工了。琢磨着买个入门级单反,路过的推荐下。
明日再写出游的小崽和迪斯尼。
离港时手机拍的
你对香港的视角和洞见果然不俗。 我喜欢你清新的文风,佩服你的文字功底。好多久违的和陌生的成语让我自叹文化底子太浅。愿你们在异国他乡一切蒙神保守。
你文字不错嘛~鉴定完毕。
又去?慕溪咋样了?:-)
如果拍人像多建议:Canon EOS 550D ;如果拍风景多:Nikon D3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