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陪伴才是孩子健康成长王道的世代,凭心而论,没有人敢说这届父母不行,无论从文化程度还是陪伴时间上,从知识的学习能力还是家庭成员的参与上,这届父母都要优于往届。根据中国少儿基金会联合北师大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发布的《2016年中国亲子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家长的民主意识、科学意识有了明显提高;家庭教育科学观念与方法的传播更加有效和多样化;家长更加注重儿童成长的全面性,特别是儿童健康人格的培养;家长的学习热情持续高涨;注重科学陪伴;关注亲子阅读;父亲参与度有所提高。其中68.37%的家长表示对待孩子时愿意选择“理解、信任和欣赏孩子”。
但报告同时显示,87%左右的家长承认自己有过焦虑情绪,其中近20%有中度焦虑,近7%有严重焦虑。这些焦虑并不会伴随着硬核父母的自我求生、夫妻协作而消解,相反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在升学择校和同侪比较的压力下,焦虑似瘟疫般传染给家庭中的每个人。很多家庭以为这是一场教育资源的争夺战,他们毫不犹豫地带着孩子们在各类教育产品中冲锋陷阵,或许能获得成功收获喝彩,却也成了依附于教育产品、鸡娃指南、名校攻略的人,娃能不能优秀成了这届父母能不能幸福的源头。那什么才能让陪伴中日益焦虑的心止渴,什么才能让中年人的幸福不被娃捆绑呢?什么才能让教养儿女的目标不被放逐在世俗消费文化的荒原里呢?
有多年教牧及养育儿女经验的泰德牧师告诉我们,一切要“从心开始牧养”。因为圣经箴言4:23清楚地表明: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的。他写作的《子女心,父母情》一书虽然成书于90年代中期,但今天读来,其中的真理毫不过时。因为他切中了父母在教养儿女中忽略的关键,在为儿女铺就宏伟未来前,他们的心才是养育的根基。今天在儿童教育领域也有不少以此理论为着眼的教育书籍,但有些把心和儿童心理混淆在一起,有些则忽略人类的本质,以训练和约束孩子的行为为最终目标,有些则试图用治疗的方法给父母进行心理按摩,以减轻他们的愧疚感。《子女心,父母情》则与它们完全不同。当我重读这本教养经典时,它让我对教养儿女有了以下三方面的思考。
一、本于圣经的教养原则
无论你对基督教的了解有多少,当你翻开这本书时一定会惊讶地发现,在教养儿女这件事上,上帝的方法完全够用。泰德博士“牧养孩子心”的理论并不新鲜,他的每一点论证都以圣经经文来支持,甚至教养孩童的目标和方法本身就出于圣经。可遗憾的是,“人们却不尝试去用它。”(p3)
圣经告诉我们““心是生命的根基,一个人的生命反映了他内心的状态。心决定行为,因此你的一言一行都显示你内心的倾向。箴言4:23说,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的。”(p9)做父母的常花许多时间在纠正孩子的行为上,但却没有通过孩子的行为去追究他们心的问题,揭示心中的挣扎。但行为不是根本问题,内心的情况才是症结。
我们今天常喜欢从原生家庭、童年经历中追溯性格养成中的影响因素,泰德博士则认为孩子成长中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是他们生活的外在环境和生活经验,包括了家庭结构、家庭价值观、家庭角色、家庭解决冲突的方法、家庭应对失败的反应和家庭历史。但这些影响因素并不决定孩子的一生。孩子作为一个主动的个体绝不是被动地被塑造,他们在做出主动的反应。依照内心的倾向做决定和行动。另一个方面的影响则是孩子的信心。泰德博士引用圣经罗马书1:18-19 “原来,神的愤怒从天上显明在一切不虔不义的人身上,就是那些行不义压制真理的人。神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显明在人心里,因为神已经向他们显明”,表明孩子们若不是凭着信心对神做出反应,就是在义中拒绝神。如果是前者,他们会认识神,在事奉神中得到满足。如果是后者,他们最终会敬拜事奉受造之物,而不是造物的主。因为没有一个孩子的心是中立的。他们是天生的敬拜者,不是在敬拜神,就是在敬拜这个世界的偶像。
而父母在这个过程中被赋予了特殊的职责——成为神在儿女面前的代理者。因为圣经以弗所书6:4命令做父母的,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儿女。也就是说,父母在养育儿女中不是对儿女的未来负责,也不是对自己负责,而是为了神尽职尽责。这就是使得已经顺从主的父母,能有勇气拿起权柄的杖,引导儿女明白神要求的行为标准,纠正他们的愚蒙。也保证了父母管教儿女的权力,仅限于神要求我们做的,而不是随心所欲达成自己的目的。神在呼召亚伯拉罕(创18:19)跟随祂的时候,就将权柄交给他,呼召他引导儿女朝着正确的方向走,所以这权柄是从神来的。但泰德博士也强调管教的焦点不是惩罚孩子,发泄愤怒,而是恢复与神的关系。管教不是和爱来平分秋色,而是爱的最深表现。管教不能以个人喜好和方便为标准,而必须以神话语的原则和绝对性为标准。
由此,我们不难在圣经中找到教养儿女的目标。那就是人类终极的目标——荣耀神,并永远以祂为乐。泰德博士认为这个目标并非过于宏大或虚空,而是我们信念的起点。“如果你教他们运用能力、才干、天分、智慧使生活更好,却不提到神,你就是帮助他们背离。如果你的目标不是荣耀神,并且永远以祂为乐,就是教他们任由文化决定自己发展的方向。”(p61)确实,我们搜遍心理学、教育学的时候,找不出一个比这个更适切、更重要的目标。
既然有合乎圣经的教养目标,就一定有合乎圣经的教养方法。箴言23:13-19如此说,“不可不管教孩童,因为你用杖打他,他不会死。你用杖打他,就可以救他的性命免下阴间。我儿啊,你若心存智慧,我的心就甚欢喜。你的嘴唇若说正直话,我的心肠也必快乐。你的心不要羡慕罪人,却要羡慕常常敬畏耶和华的人,因为你必有前途,你的指望也不致断绝。我儿啊,你当听,当存智慧,好在正道上引导你的心。”这段出于所罗门王的智慧言语,把教养儿女中的两个方法结合在一起——深度的美好沟通和管教的杖。这沟通中既有父亲的教诲,也有对儿女用正直话回应的期待,它不仅使孩子走在正道上,也使父亲的心欢喜。泰德博士进一步指出,深度美好的沟通是为了了解儿女心中特别的想法,就如箴言20:5所说,把人心中如同深水的想法,汲引出来。我们越明白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就越能帮助他们了解所面临的试探。而杖责则为孩童愚蒙的心预备,它必须用在适当的情况下,也就是圣经所说“愚蒙迷住孩童的心,用管教的杖可以远远赶除(箴言22:15)”,是在“你要用杖打它,就可以救他的灵魂免下阴间(箴言23:14)”的时刻。
二、拯救在“教育”中迷失的一代基督徒父母
基督徒父母对于今天的世俗文化并没有多少抗衡的能力。我们虽然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就教导他们读圣经,主日带他们去教会的主日学,但我们却花了更多心思在帮助他们适应这个世代的文化上。我们以为只要自己的孩子顺从有好行为、成绩优异就是在荣耀神;以为只要有一天他们认信了,接受了洗礼,我们就可以从此高枕无忧,或者认为与其花这么多时间在讨论信仰上,不如选择真正实用的方法,贿赂法或签约法、行为矫正法、情感诉求法、处罚性纠正法,只要哪个能在孩子身上快速奏效,就是好方法。但这些都是把神当成点缀的教养方式,我们要不是在教孩子信仰只是他们的伪装,要不就是让他们以为信仰不过是一个稻草人的世界。
《子女心,父母情》一阵见血地戳穿了基督徒父母在养育儿女过程中常有的谎言,认识这些教养中的错误目标和方法,才能使我们从这场教育迷航中返回正确的航道。泰德以许多父母一心想要儿女蒙恩得救为例,指出他们以为孩子得救,一切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但是,人没有办法绝对肯定孩子是否得救。错误的信心也可能使人长久有类似基督徒的行为,我们的心可能欺骗自己。其次孩子对基督信仰的接受,不会改变养育儿女的基本重点。引导、训练、指导、管教儿女才是父母的重点。管教儿女是一项长久、不停歇的工作。
他也提到有许多父母把让儿女受到良好的教育当成他们的目标。在陪孩子做作业上花上好几个钟头,不停地训练、激励、支持、警告儿女,为了帮助儿女成功,不会为任何事停下脚步。他们相信教育会带来成功。但是得到好成绩并不是合乎圣经教导的目标。因为圣经说,“不要劳碌求富,休仗自己的聪明。”(箴言23:4)。泰德认为成绩并不绝对重要, 重要的是孩子学会为了神而勤奋努力。神应许赏赐忠心的人,当儿女了解到天分和才能是神所赐,是为使他们尽到管家的职责时,他们的目标就是忠心。而父母的目标就是训练孩子在基督里寻求力量和能力,为神的荣耀而努力。
教育专家和育儿达人总是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不同,一定要找到适合用于每个孩子的方法。但泰德博士却指出这些方法其实是在教导你,一定要找到能够驱动孩子内心的偶像。孩子不愿意完成作业,我们就贿赂他们好好写作业周末可以自由打游戏,其实是在培养他们寻找对自己有利的东西,他们的心并没有学习顺从。在孩子不好好弹琴时,惩罚他一周都不准看电视,可能达到了父母的目的,却没有将孩子品格上的缺点指出来,更没有引导他到基督面前。 父母可能觉得自己一直都在训练儿女的心做正确的事,但是却用错误的方法管教儿女,以至于他们在管教面前麻木。要不一生活在取悦父母的渴望下,要不内心疏离父母,充满怨恨情绪,切断了与父母深层的关系和沟通。
三、从福音中再思教育的盼望
我们说到教育的盼望,画面常常停留在儿女离家时的状态。那个离家的孩子似乎意味着我们教养工作的结束。但泰德博士却在《子女心,父母情》中给我们勾勒了一幅不一样的图景:他们应当成为神主权下自主的人。他们具备基督徒的思考能力,能分析各种思想,并以圣经观点来评论。他们能和成年人建立友谊。他们能找到特有的服侍才能,并有合适的服侍岗位。他们能选定赖以为生又荣神益人的职业。他们能建立自己的家。他们能与父母建立成熟的关系。而这一切的盼望恰恰是藉着对福音的回应,通过在孩童成长的每阶段设立明确的目标,以牧养孩童的心为原则达成的。每位父母的盼望不是在十来年后的将来,而是在现在的每一天中。
婴幼儿时期要训练他们顺从,教导孩子顺从父母的权柄,从而引导他们和神建立关系。儿童期要训练他们有美好的品格,他们要学会本着良知判断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青春期则要训练他们建立生命的基石,使他们成为敬畏神,坚守父母训诲,远离恶人的人。
要用敬虔的方式养育儿女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况我们生活在一个与圣经价值观对抗的世代中。基督的福音让我们看到基督徒在这个世界真正的身份是寄居者、是客旅。我们的盼望不是让他们享受这个世界,学习它自我为义、自我中心、自我满足、自我膨胀、推销自我的特征。也不是让他们以自我中心来改写道德和灵性世界。相反,我们的盼望乃是通过圣经来训练他们认识自己和所处的世界,训练他们成为认识神的人。我们越是让圣经真理和福音恩典重现在我们的教育目标和方法中,我们就越可能养育直面现代性的挑战,而活出真理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