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神旨意,蒙召作耶稣基督使徒的保罗,同兄弟所提尼,写信给在哥林多神的教会,就是在基督耶稣里成圣,蒙召作圣徒的,以及所有在各处求告我主耶稣基督之名的人。基督是他们的主,也是我们的主。愿恩惠平安,从神我们的父,并主耶稣基督,归与你们。
我们往往喜欢听一些应用性很强的信息,比如针对婚姻问题,对于职业问题,对于不爱去聚会的问题,这样的信息的确对我们眼前的问题和处境会很有帮助,也是必须的。但是如果因此对解经式的讲道因此就敬而远之,认为那是“学术性”的,或者是“咬文嚼字”,那就矫枉过正了。我们需要讲台的信息解决我们当下的问题,我们也需要讲台信息建立我们属灵的胃口和对神话语分辨的能力。有人开玩笑说,传道人有时候就像神的客户服务代表,因为这个世界上对神不满意的人太多了,所以传道人总是在面对和处理基督徒们对上帝的不满,还要写书为上帝辩护。杨腓力的书大部分就属于此类,当然,都是写的很好能解除我们困惑的书;但是如果我们总是做一个抱怨的客户,而不能更进一步成为神的朋友,不能从神的心意去理解世界,那你永远在做一个自我中心的、需要客服代表安抚的抱怨的客户。所以我盼望大家能够愿意打开耳朵去听更多纯正的教义性的、解经性的信息,而不是停留在问题得到解答、抱怨得到安抚的层面上。
就让我从哥林多前书开始,我特别挑选哥林前书是因为哥林多和我们这个城市有很多类似性,哥林多教会和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哥林多教会是保罗创立的。在使徒行传十八章,保罗第二次传道到哥林多时,与一对犹太人夫妇亚居拉和百基拉同住,他们都以织帐篷为业的。他们在会堂,针对犹太人和希利尼人中展开传道工作。后犹太人抗拒毁谤,保罗退出会堂,在犹士都的家,开始独立福音事工。他在哥林多一年六个月。新的总督迦流上任,犹太人 在他面前告保罗。迦流以公正罗马法律,不理这一桩案件,所以保罗在哥林多顺利完成他的使命。当他离开时,教会已经相当稳固,信徒大部分是外邦人,有贵族, 但大部分是平民和奴隶,也有小部分犹太人。保罗之后,亚历山太的犹太人,亚波罗到,他能言善辩很有恩赐,给这个教会带来很大的福气。
为什么我说哥林多和上海很相似呢?哥林多位于希腊南部,雅典市以西。在保罗的时代,处于贸易要道上的有利位置。这城是当时的国际商业中心,交通往来频繁。由于哥林多人的宗教信仰腐败,不久这城便成为各种卑污败坏的中心,而哥林多这名称也成了一切不洁情欲事情的代号。同时哥林多是归于罗马统治的希腊城市,希腊人喜欢学习各种哲学知识并为此进行辩论。所以当能言善辩的亚波罗来到教会后,一方面他很有恩赐,在圣经的真理上很好的装备了信徒,另一方面由于希腊人喜欢辩论的习惯,有一些信徒也过度的高举和拥护他。
发生了什么?
《哥林多前书》被称为是“问题专著”,因为保罗在书信中处理教会在邪恶的哥林多城——一个不属于犹太/希伯来文化的外邦商业城市所遇上的各种问题。故此,这书信正是现今我们在上海的教会生活至为需要的。在整卷哥林多前书中,保罗一共处理了教会的十三个问题,所处理的问题包括分争、领袖崇拜、道德败坏、法律争讼、婚姻问题、低劣的行径和运用属灵恩赐的规则。其中最大的三个问题是:纷争结党、道德败坏和滥用属灵恩赐。在保罗所有的书信中,哥林多前书是最浅显的,因为它提到甚么是好的,甚么是对的,所谈的事并不深。但同时当保罗要解决一个现存问题的时候,并不是简单的告诉信徒应该怎么做,而是同时告诉信徒神的心意、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有活出神的心意的动力。
事实上从5:9可以看出,哥林多前书并不是保罗写第一封信。在哥林多前书之前有一封信同样也是批评哥林多教会容忍信徒犯罪却不采取任何措施。显然第一封信并没有产生效果,哥林多教会仍然没有采取教会纪律的行动而让那位犯奸淫的基督徒继续在教会中聚会并且与他相交(不只是容许他来聚会)。在失望之余,保罗写了这封《哥林多前书》。
蒙召的身份
保罗在书信的一开头,首先向受信者问安。虽然他为哥林多教会惋惜和痛心,但他仍然称呼哥林多教会为“神的教会”,哥林多的信徒是“圣徒”。甚至保罗一开始写这封信的时候,就想到这封信就会像别的书信一样流传开来,在其他教会里被诵读,所以这其实是一封给所有教会的书信,不单是那时那地的哥林多教会,也是给到今天我们在上海的锡安山教会,因为我们都是在基督耶稣里成圣,蒙召作圣徒的,也是求告我主耶稣基督之名的人,更是神的教会。
在保罗称呼哥林多教会的时候,提到基督徒身份的这几个要素,是我今天特别要和大家分享的:
第一, 他们是在基督里已经成圣的。保罗说哥林多的教会就是“在基督耶稣里成圣”的一群人。“在耶稣基督里成圣”是一件已经发生的事,英文版用的是过去时。“成圣”是成为圣洁,为什么保罗说哥林多信徒是已经成圣的呢?如果他这封信是写给耶路撒冷的教会、写给以弗所的教会,我们尚且还可以理解。写给哥林多教会却又称他们为“在基督里成圣”的,岂不是一个笑话?我们暂且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看下面一个要素。
第二,他们是蒙召要作圣徒的。保罗说他们是“蒙召作圣徒的”一群人。也就是说,神呼召哥林多教会的信徒要成为圣洁的人,换句话说,他们的使命和意义是要成为圣徒。在后面我们可以看到,保罗称呼他们为“圣徒”,他们已经是圣徒了。
现在我们停一下,思考这两个称呼——已经成圣、蒙召作圣徒的。我们需要好好来对待我们的身份,我们是已经圣洁的,还是要成为圣洁呢?我们是已经作了圣徒,还是要成为圣徒呢?在天主教的传统中,被封为“圣徒”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一个天主教教徒要被梵蒂冈封圣,需要满足下列条件:
1. 首先由教區主教調查“候選者”的生活事蹟、著作及言行。
2. 再由梵蒂岡神學家進行評估。
3. 經由評估小組及教廷封聖委員會的樞機主教團認可後。
4. 還要加上一個已經證實的信徒向其祈求而獲應驗的神蹟。
5. 需要出現另一個奇蹟。
在天主教传统里面,“圣徒”是可以接受信徒的祷告并且转达给神的,即所谓“代求”的服事。所以我们身边的人对“圣徒”就会有一种特别的观念——能被称作圣徒的人都跟特蕾莎修女一样——这种观念同样影响我们。如果我对你说,“我是一个圣徒。”你会感觉怎么样?是不是觉得我很骄傲、我在吹牛?但是弟兄姊妹,这是“宗教”的观念,不是圣经的教导。保罗写信给一个乱七八糟的教会,那些人甚至都不愿意听他的话,但是保罗称他们为“圣徒”,不单如此,保罗还宣称他们已经“在基督耶稣里成圣”了。奇怪吗?
不奇怪。所谓“圣徒”就是圣洁的人,唯独圣洁的人才能进入神的国,才能与神相交、才能有圣灵的内住。有人说,不是啊,只有我死了以后才会进入神的国啊,到那时候我才会圣洁。如果是这样的话,你的罪不是被耶稣基督赦免的,而是被因为肉体死亡而被赦免的,“因信称义”变成了“因死称义”。圣经明明的教导我们得救和称义是因着重生立即发生的事,得救是一件确定的事而不是因为我们做的好或者不好能改变的事。
圣经支持基督徒已经得救的经文很多,很多甚至是以过去时态来表述的,如罗5:1“既……称义”;林前6:11“已经洗净,成圣、称义”了(注意到“成圣”的词序在“称义”之前);约10:28耶稣的话似乎已经显示这是铁板钉钉的事实,给了绝对稳固的保证:我又赐给他们永生,他们永不灭亡,谁也不能从我手里把他们夺去。然而可13:13却说:“并且你们要为我的名,被众人恨恶,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我们看到神赐永生的应许与信徒忍耐到底才能得救之间存在着某种张力。保罗在教导这一信息时,也凸出这样一种张力。
同样的吊诡出现在信徒是否会犯罪的问题之上:约翰一方面(约壹5:18)说:“我们知道凡从神生的,必不犯罪;从神生的,必保守自己,那恶者也就无法害他。”显示出不犯罪是从神生之人的特性,是已经成就的事实。但就在同一卷书,他(约壹1:8-9)说:“我们若说自己无罪,便是自欺,真理不在我们心里了;我们若认自己的罪, 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他的读者是一群基督徒,他说的也不是他们信主之前的事情,而是这些人当下经历的现状(我想也是我们经历的情况)。那么基督到底能否犯罪?对约翰来说,依然是个“已然-未然”的吊诡。
保罗同样支持这样的看法,他说(加5:24):“凡属基督耶稣的人,是已经把肉体连肉体的邪情私欲同钉在十字架上了。”这话清楚表明基督徒已经没有犯罪的可能了,但接下去他却说(加6:1):“弟兄们,若有人偶然被过犯所胜,你们属灵的人就当用温柔的心把他挽回过来,又当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诱。”同样清楚地指出基督徒群体中存在被过犯所胜以致犯罪的可能。这依然是一种“已然-未然”的张力。从我们生命的经历来说,我们无疑会承认自己是犯罪的,虽然我们同样确信自己是从神生的,所以罗7章的“叹息”会一直伴随我们的生命,直到主再来的日子。
回到1:2保罗对基督徒身份的定义上来,他说我们是“在基督耶稣里成圣,蒙召作圣徒的”,这同样体现基督徒在成圣上的已然和未然。已然的成圣是一个一次发生直到永远的事件,是与有效呼召和重生同时发生的,它把我们从罪的领域迁到上帝圣洁的领域,从撒但的国迁移到上帝的国。在这一点上,我们每一个人就加入到上帝圣洁的子民当中。在这一点上,我们进入他自己的同在,看到他欢迎的微笑,而不是他的定罪。就这样,新约圣经说所有基督徒都是圣徒,就是说,是圣洁的。圣徒的身份并不好像罗马天主教认为的那样,只是属于很少几个特别的基督徒。它是属于所有信徒的。
l 已然的成圣是建立在我们属于基督这个事实上的。我们说过,对于称义和得儿子名分来说,情况也是如此。这些都是我们与基督联合的方面。还记得我们讨论有效呼召的时候说,上帝呼召我们与基督联合。保罗常用“在基督里”这个短语来表达这一点。我们在基督里称义,在基督里得儿子名分,在基督里成圣。我们与所有其他的民分开,因为我们是在基督里。这样,在他里面,我们是已经成圣了(过去时态)。
保罗也可以说,基督死的时候,我们也与他同死了。当他为罪死的时候,我们是向罪死了。所以确定性成圣涉及与罪彻底决裂。正如我们在基督里已经向罪死了,我们在他的复活里是复活得新的生命。这不是说信徒是无罪完全了。约翰清楚对我们说,如果我们说自己没有罪,我们就是在自己骗自己了。但是在基督里,上帝打破我们的捆绑,打破我们受制于罪的奴役,所以罪不再辖制我们了。 所以我们现在可以对撒但的试探说不。已然的成圣已经给了我们一种在思想、意志和感情方面新的,基本的重新定向,所以我们有了一种要行出上帝旨意的新的心愿。
l 已然的成圣是和我们有罪的过去决裂。但是,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它并没有使我们成为无罪的完全。在我们死亡前,或者在最后审判之前,我们都不会完全脱离罪(腓3:12;约壹1:8, 10)。对于我们刚才所读到的约翰壹书1:3,英文ESV译本是这样翻译的:“凡住在他里面的,就不继续犯罪;凡继续犯罪的,是未曾看见他,也未曾认识他。”这是对希腊文原文更好的翻译。约翰知道我们每天都犯罪,正如他在约壹1:8和10所写的那样,耶稣在主祷文中告诉我们,要求上帝赦免我们的罪。但是,对于我们生命中有罪的存在,我们不应该洋洋得意。相反,我们要靠着上帝的帮助去打一场仗 (林后3:18)。
所以,成圣不仅是一件发生在过去的事,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始于重生,我们可以把成圣看作是上帝在重生中所赐新生命表现出来的作为。通过成圣而出的好行为和态度,在加5:22-23被称作是“圣灵的果子”。所以当我们看到我们自己在恩典中长进时,我们应该感谢上帝,赞美上帝。我们能长进,这根本就是靠着他的恩典。
尽管如此,我们却不应该消极等待上帝来使我们成圣。一些人说,通往圣洁的道路就是“放手交给上帝”。但这是不符合圣经的。首先,我们不需要“交给上帝”,因为上帝是拥有主权的上帝,不需要等我们放手,然后才能动工。并且我们不应该放手,因为上帝命令我们要在属灵争战中战斗。所以就有了这似非而是的话:“就当恐惧战兢,作成你们得救的工夫,因为你们立志行事,都是上帝在你们心里运行,为要成就他的美意”(腓2:12后半节-13)。上帝作成这一切,但他是使用人的努力(参见彼后1:5-11)作成这一切的。神透过人来做工,但神不是替人做工。正如上帝在出埃及记第19章对以色列所说的,他们已经是他圣洁的子民,但是他也在利未记第18章命令他们要圣洁,因为他是圣洁的,所以在已然成圣中,他告诉我们,我们是他圣洁的子民,然后他在未然的成圣中命令我们要成为圣洁,就像他是圣洁的一样。
应用
听了这一大通“已然”和“未然”之后,各位心里有的会想,这和我有什么关系?该犯罪的还是在犯罪。大有关系,你的身份不是“恩典中的罪人”而是“偶尔犯罪的圣徒”。对于成圣,有不少基督徒有一种观念,就是“神的标准如此之高,我是达不到的,反正已经得救了,在这个世界里犯罪也是没办法的。”,我对这种观念的反击是:不,我们的身份是圣徒,我们不是等着上天堂的罪人,而是已经在耶稣基督里成圣的圣徒。神的圣洁标准正是为圣徒预备的,而不是为罪人预备的。的确,我们犯罪很多时候是不得已的,因为基督徒不以罪中为乐,因为这个世界的犯罪败坏,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有一种感觉:不是我要犯罪,而是世界犯罪所以我不得不……但是弟兄姊妹们,这正是神呼召我们做圣徒的意义所在。神呼召我们,让圣灵重生我们使我们有新造的生命可以不被这个世界所影响和摇动,神给我们预备认罪和降伏的律好让我们即使软弱也有力量再度得力,神甚至已经预定我们最终必然得胜。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拒绝去过一个得胜的生活,有什么理由继续容忍罪在我们身上做王呢?
最后,我再次提醒大家认罪和降伏的律,各位还记得吗?什么是罪?一切不是出于信心的都是罪。其实是不是罪,你的心里都很清楚,只是耻于向神说出来罢了。小小的罪,你越不对付他、不诚实的面对它,它越堆积在你生命的里面,让你慢慢把它当作自己的一部分,甚至当有人告诉你要悔改时,你诧异的说“这怎么是罪呢?”、“这怎么可能呢?”。圣洁的标准从“神”转向了“我”,从“神认为”变成了“我认为”,那就来不及了。
你是已经成圣、被神呼召出来过圣洁生活的圣徒,我们被召,乃是要彰显神的圣洁。我们虽在世界生活,却不属于这个世界,因为我们现在就是圣徒。
小组问题
- 查考背景资料,分析哥林多与上海,哥林多教会与你现在所在的聚会点有何共同之处?两千年前的使徒书信对今天的教会是否仍有同样的指导意义?
- 注意第二节中的几个对教会的描述:成圣、蒙召、求告、主、神的,谈谈你对这几个词在基督徒生活中的理解
- 分享你在圣洁生活中最大的难处,最拦阻你活出圣洁的因素是什么?
感谢分享!
一点小小小的瑕疵…“求告我主耶稣基督知名的人” : “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