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用各样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丰丰富富的存在心里,用诗章,颂词,灵歌,彼此教导,互相劝戒,心被恩感歌颂神。无论作什么,或说话,或行事,都要奉主耶稣的名,藉着他感谢父神。(歌罗西书3:16-17)
我们这个月所要交通的主题是“同心”,这是我们全年主题“团契相爱,同心倍增”的第三个词。当我们成为基督徒的时候,我们非常羡慕教会生活中弟兄姊妹同心相爱的情景。我记得我信主后,一直参加小组。有一天带领弟兄说要周日要带我去教会,说过以后我就一直在想象教会会是怎样的,会比我的小组更热情吧,姊妹会比我的小组更多更漂亮吧(我是工科大学的小组,清一色弟兄),因为我在小组生活中非常享受弟兄之间的相爱关系,我也自然的期盼比小组更成熟更大的教会能够更加好、更加热情、更加合一。但是结果让当时的我很失望,早上7点钟就要出门,聚会前祷告了一个小时——还是跪着的,都是40岁以上的姊妹居多,讲道讲了一个半小时,得到一张读经表叫我按照这个进度每天都要读经,最糟糕的是结束的时候下了大暴雨,等我深一脚浅一脚赶回学校的时候食堂已经没饭了。
那次经历让我觉得,我只能和一种我已经习惯的、熟悉的、同龄的弟兄姊妹同心,似乎那是另一种基督徒,而且我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感觉,我不要成为那种基督徒也不想和那种基督徒有更多的交集。“彼此相爱”和“同心服侍”更多的是用在和我在同一个小组,跟我一样程度,甚至有差不多的教育背景或兴趣爱好的基督徒身上。我觉得和这群弟兄们呆在一起更有安全感,更熟悉,也更易于同心。现在回头看来,当我们只能爱和我们差不多的人的时候,其实是在爱自己。这种时刻,我们爱的不是灵魂,而是自己的学识、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想法和做事方法,但我们并不爱和我们在一起生活的一起敬拜一起服事的肢体。
在保罗写书信的那个时代,教会的合一与同心是一个比我们今天这个教会这个时代要重的多的功课。今天在这个城市里有无数的教会,也有无数的宗派。学生有学生教会,职业人士有职业人士的教会,海归有海归的教会,不赞同加尔文主义有阿民念主义的教会,不赞同孩童受洗的可以去浸信会,而在那个时代,恐怕没得那么多选择,奴隶主和奴隶,官员和平民,犹太人和外邦人,无论你蒙召的时候身份如何,都没有太多选择。所以保罗在书信中给教会的合一与同心给出了很多教导,对我们今天分门别类的教会来说是非常让我们羞愧的。
弟兄姊妹们,教会是不分阶层、不分职业的,教会是地方性的。今天我们这里坐的都是大学毕业生,将来神也可能带领初中毕业生、小学毕业生、文盲来信主,我们不但要接纳他们,而且还要和他同心奔走天路。教会不是白领俱乐部,也不是学生会,而是基督所选召出来的子民,为了神的荣耀而共同生活与事奉。
在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中,描写了一个天路客。虽然他有时候要独自面对一些问题,但是他不是孤独的客旅,他有同伴陪伴他、鼓励他,直到最后来到神的荣耀当中。我们每一个神的儿女都是这个世界上的过客,在自己的旅途中我们都处在不同的阶段然而都没有到达目的地,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又处在同一个时空里,有时候我们会面临共同的挑战,有时候我们分别在不同的时候来面对类似的挑战,所以作为天路客,我们是独自面对神的,但又是共同面对世界和仇敌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在这个世界上任何其他的同伴关系都是为了短暂的目的或利益,唯有基督徒之间发生的交集——哪怕只是短短几天——都可以存到永恒之久。当你给弟兄一杯水的时候,当你给肢体一个鼓励和拥抱的时候,圣经告诉我们,这都是积攒到永恒的。
所以我们要从圣经中学习超越自我的爱,学习在神的家中超越自己的喜好、自己的感觉去与人同心、和睦事奉基督。我们刚才所读的这节经文是保罗写给歌罗西教会的一大段关于在教会中应当如何同心、合一、和睦、并且彼此相爱的经文中的一句,我觉得这一句就给我们很多受用的地方。我有三点看见我觉得是我们缺乏并且要思想和改变的。
一、把基督的道理,丰丰富富的存在心里
保罗说要把基督的道理丰丰富富的存在心里。这里有三个关键词:基督的道理、丰丰富富、存在心里。基督的道理,不单单只是指基督所说的话,更是指整本圣经所启示的真理,是我们同心的一个根本前提。整本圣经都是围绕基督的救赎而写的。有一种错误的观念以为旧约是A计划,失败了,神预备了一个B计划就是新约,这种观点是非常危险的。事实上,整本圣经都是演绎神为人所预备的唯一的救赎计划,那就是耶稣基督。旧约启示神起初创造的美好和人堕落犯罪的本性,预言神有慈爱又完美的计划为人所计划;新约描述这个计划怎样靠着神的儿子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而成就,并借着基督的教会而扩张,并最后借着新天新地的到来而成全。
只有我们跟随基督,以圣经为绝对无误、不可改变的真理,才算是基督徒,才算是这条旅途上的客旅,才有同心的基础。我们怎样对待基督的道理,与我们怎样奔跑天路息息相关。如果你以为,基督徒的天路旅程就是教会活动,那你就大错特错了。蒙召的本质提醒我们,只有我们真正的跟随基督,遵行他的话语,按照他的心意而生活的时候,才算是基督的门徒。耶稣直率的向那些言行不一的人指出这点:“你们为什么称呼我主啊,主啊,却不遵行我的话呢?”
当我们讲到“天路”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忽略一点:路是用来走的。我们或者是在天路上往前行——不管有多缓慢、多不确定,或者是根本没有走在这条路上。什么是往前行呢?遵守他的话、按照他的话语去行才是往前行。只听不行,或者带着仰慕而静止不动并不是在奔走天路。所以“基督的道理”即是要学习和理解的道理,又是要在上面行走的道路。
弟兄姊妹们,你是否爱慕神的话呢?你是否认识到神的话在你的天路历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呢?如果一个人对神的话不渴慕、不遵行、不读不思考,坦率的说,我们只能爱他,但我们没法与他同心。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在走啊,如果不在走那怎能叫旅伴呢?爱一个人和与一个人同心是不同的,对不对?
第二,基督的道理是丰丰富富的,是完整的,不是拿了一部分存在心里就能同心的。最近美国闹很大的事情就是一个教会的牧师要公开焚烧可兰经。这件事很有意思,美国政府再反对也不能干涉信仰实践的自由,人家还是烧了,政府只能表示遗憾和反对;另一方面,如果一个伊斯兰组织焚烧圣经舆论会有那么大的反应吗?我想不会,可能根本不会报道,从这个角度来说人们对基督教的期望是大大高过其他宗教的,这是神的荣耀,我们要为此感谢主。这位牧师可能看中的是神的忌邪和对异教的愤怒,但是没有思考怎样在这个示威中体现神的慈悲、怜悯与同理心。基督的道理是丰丰富富的,而人的罪性就体现在用自己的喜好和有限去限制和片面化基督的道理,从而指责别人与自己不同心。我想无论是对那位牧师也好,还是对教会里其他与自己观点做法不同的弟兄姊妹或者同工也好,要看到基督的道理丰丰富富的一面,而不是非我即彼,我是对的你就一定是错的。
第三,要把基督的道理丰丰富富的存在心里,什么意思呢?就是要成为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我们读经的时候,要为能够把神的话存在心里而祷告,当我们面对冲突、面对选择、面对挑战的时候,神的话就自然的从我们的思想和生命中流露出来。神的话不是字典,我们需要了就去查,而是贯穿在我们的思想之中。弟兄姊妹很喜欢问,“基督徒能不能吃血?”、“基督徒能不能买彩票?”等这样的问题,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问题只会越来越多,当然作为属灵较长的弟兄,我或者其他同工可以给一个简单的答案,“可以”或者“不可以”,但这不是把“基督的道理丰丰富富的存在心里”,而是把命令和规条肤浅而又机械的存在心里。什么叫“丰丰富富的存在心里”呢?我的理解是要思想,要理解,要阅读、要消化,而不是单单依靠组长的教导或是教材上简单的几个填空题。
二、彼此教导,互相劝戒
在保罗的这句话里,也提到同心的第二个方面,那就是同心怎样在我们的肢体生活中体现出来。保罗告诉我们,要“用诗章,颂词,灵歌,彼此教导,互相劝戒,心被恩感歌颂神。”
让我们回忆一下自己的基督徒生命,肢体之间的教导(包括讲台上的、小组里的、和个人分享交通中的)和劝诫,与自己读经得到的帮助与改变,各占比重多少?然后再想想,来自肢体的教导与劝诫中,有百分之多少来自讲道、多少来自小组、多少来自个人的分享与交通?你会发现,肢体之间的教导和劝诫与来自讲道的、来自看书的,可能是不相上下的(否则的话,你的基督徒生活是不平衡的,是没有团契的,甚至严重点说,是自我中心的)。
彼此教导、互相劝诫是天路旅客常常需要实践的事,否则我们可能会失去旅伴,也可能会自己离开旅伴。
彼此教导,是将神放在你生命中的祝福,神给你的带领和看见,神引导你所看到的目标,分享给身边其他的信徒。今天的世界是一个个人主义的世界,以至于我们常常觉得信主是个人的事情,神对我的带领也是个人的事情,但是当神呼召我们进入神的家的时候,其实是呼召我们来过一个身体与肢体的生活,而不是让我们来过自己就是身体的生活。圣经要我们彼此教导,也就是说不只是同工、组长有教导的职分,每一个信徒都有责任把自己所领受的信息交通出来。我们特别在每个月的第一周给弟兄姊妹彼此教导的机会,我也鼓励大家如果神给你感动和带领(当然得是基督丰丰富富的道理,不是自己的想法),你要分享和交通出来,才算是尽到你作为身体上肢体的功用。彼此教导让天路的旅行者常常回到旅行的目的地的合一上来,而避免了分道扬镳。
彼此教导是积极的,而互相劝诫是消极的,是讲到我们怎样在看到肢体将要犯罪,或者软弱的时候用神的话去劝他甚至警戒他,让他回到神的话语上面来。罗15:14 提到,“弟兄们,我自己也深信你们是满有良善、充足了诸般的知识,也能彼此劝戒”。肢体之间是合一的,是互相关连的。肢体之间应彼此照顾、互相担当。保罗在哥林多前书里论到肢体之间的生活时说:若一个肢体受苦,所有的肢体就一同受苦;若一个肢体得荣耀,所有的肢体就一同快乐。当论到肢体之间的功用时,保罗又说:眼不能对手说,我用不着你;头也不能对脚说,我用不着你。不但如此,身上的肢体,人以为软弱的更是不可少的。身上肢体,我们看为不体面的,越发给他加上体面;不俊美的,越发得着俊美。所以说,在肢体中间,有强壮的,也有软弱的,再刚强的肢体也有软弱的时候,也有着亏欠的时候。而当肢体软弱、亏欠时,彼此之间应当互相劝戒。这是保罗对罗马信徒的要求,也是实行同心生活的一条规则。圣经中有很多地方说到“彼此劝戒是团契生活的真理”。主耶稣曾劝戒过门徒;保罗曾劝戒过提摩太、提多,也劝戒过许多教会的信徒,彼得也劝戒过弟兄姐妹。肢体之间本乎爱心的彼此劝戒,是实行团契生活的表现。当然,在实行这种生活时,要注意圣经的原则:意念相同,爱心相同,同有一样的心思,一样的意念,使我们的喜乐可以满足(腓2:2)。
我最近看了一本小书叫做《我爱吕西亚》,这是一本儿童文学,我坐在班车上30分钟把它看完了。在这本小书里最感动我的是人物之间这种彼此负责、互相关爱,而且互相劝诫的关系,让我羡慕这样的社区生活。如果我们得到了神的话语不分享出来,是浪费了神在我们身上所预备的恩典,如果我们看到弟兄往犯罪的道路上走而不尽力挽回,是恨弟兄的表现。雅各书5章19-20节也告诉我们,“我的弟兄们,你们中间若有失迷真道的,有人使他回转,这人该知道:叫一个罪人从迷路上转回便是救一个灵魂不死,并且遮盖许多的罪。”这样的生活不应当仅仅在小说、在历史中出现,更应该在我们这群人当中出现。我盼望我们在有生之年共同建立这样的社区,让神在我们当中得荣耀。
三、心被恩感歌颂神
保罗在这节经文中反复提到一点我们常常忽略的地方,就是同心的天路客常常共同感谢旅途的主人。换句话说,天路的旅程与我们平时的旅行与徒步不同,不是靠自我的力量、行程安排或勤奋所能到达的,而是要靠这位安排者、计划者和导游。在《上帝之城》这本书中,奥古斯丁指出,寻找自以为是永存之城的是不信的该隐而不是有信心的亚伯。他说“真正的圣徒之城是在天上,而基督徒在世上的生命犹如一个穿越时间的朝圣者寻找永恒的王国。”既然我们的目的地是在永恒当中,我们就要从我们身边找出一丝一毫永恒的踪迹,并把感谢归给永恒的主。
我们有很多的事可以抱怨,但我们有更多的事可以感恩。抱怨不能改变路上的艰难,但感恩可以加添旅客的信心和勇气。只要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基督,我们会变成什么样子?鲁益师在《被告席上的神》这本书中提到:
就拿一个刻薄的老处女来说吧,她是个基督徒,但是脾气很坏。另一方面,选择与一个和蔼可亲而且很受欢迎但是从未去过教会的人做比较,谁知道如果这位老处女不是个基督徒,她的脾气会坏到什么地步;而这位绅士如果是个基督徒的话,他会更加令人喜爱到什么地步。你不能光用两个产品来判断基督教,你必须知道基督在这两个情况中所使用的原材料为何。
感恩的心提醒我们,了解每个天路客处于各种不同的阶段,而耶稣的跟随着和走在道路上的人数比我们知道的多的多。我们不能坚持每个人都要和你一样,同一个阶段、同一个经历,这样的话就会成为法利塞式的基督徒。有一位学者告诉我们,排他和互斥都是因为将圣洁当作偶像。
现代世界彻底的破坏了感恩,一方面人把感恩的对象篡改为人自己——党组织、政府或者某个团体;另一方面将负债的感受转变为权利和应得权利的感受。在辛普森小子的卡通画里,他在做晚餐祷告的时候说,“亲爱的上帝,我们自己付钱买了这些东西,所以就不用感谢了。”正是很多基督徒没有说出来的想法。
感恩的生活在两方面实际的触及到我们的客旅生涯。第一,感恩提醒我们既然有这么大的恩典给我们,我们也应该对人有恩典,并且把救恩带给跟多的人加入客旅的生涯。耶稣警告我们如果在上帝对我们施恩后却不对别人施恩,实际上是对神的口是心非。第二,客旅生涯提醒我们感恩是我们对神的第一个回应也是持续的回应,感恩是我们的生活态度,感恩使我们常常矫正自己的旅行方向是向着这位荣耀的主。如果方向不同,我们不可能同心。
陀思妥耶夫斯基非常明白感恩在他生命中的重要性,甚至因此为人类而感到不安。他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问道,如果神不在那里接受感恩,那么人类要爱谁?要向谁道谢?要向谁唱圣诗?他认为只有笨蛋才会爱人性、向人性感恩,而不是对人性的创造者感恩。
神要我们常常感恩,不是因为神喜欢虚荣,而是因为感恩能让我们施恩。“你有什么不是领受的呢?”,许多世纪以来的伟大信仰者都曾经因为默想这句话而受到决定性的影响,这句话只有一个答案:我们生命中一切属灵和美善的事都是恩典,无一例外。若是缺乏感恩,基督徒就是一群令人讨厌的、自以为是的宿命论者。
你是否因为薪水没有表现你工作的价值而沮丧?你是否因为孩子能不能就读最好的小学而失望?你是不是因为反复立志要每天读经却反复失败而恨恶自己的自制力?我们在天路旅程上的左摇右摆正是神把旅伴放在我们身边的意义和目的,也是神对教会群体的命令和呼召。神的话语(把基督的道理丰丰富富的存在心里)、彼此劝勉(彼此教导、互相劝诫)和感恩的生活是天路客这个社区与其他任何社区都不一样的地方,人们要在我们的身上来认识神,而我们也要活出神要我们生活的样式,以此将荣耀归给神。牢记你的身份是天路客,牢记我们的生活中需要彼此的同心与同行,而不是孤独的旅客或是独行的大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