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得相当流畅,配合现在传记书老照片作旧的风格,应该很有些市场。在地铁上读完该书,泪满眶。其实在今天,当中国的传教工作传到我们这一代的时候,许多偏远的地区需要传教工人的时候,回应的还是些外国人。
此书的女主人公艾伟德六十多年的生命里,一半多的时间给了中国。她曾被送回英国休息,但当中国有宣教会呼召,她又动身起行。
艾伟德是个在27岁才明白神要她干什么的女子,在内地宣教会的培训中她的神学知识并未合格,也因为年纪太大,不适合学习中文等理由被拒绝在差派行列。我们立志行事都是圣灵在我们里面的工作,并要成就到底,因此即使继续做人家的女仆,她唯一的目标就是攒够钱去中国。在福音贫瘠的地方,宣教士就是那刺入灵魂的双刃剑,把骨与髓分开,让这片土地充满盼望。艾伟德到了山西一个小城阳城,在那里开了一个客栈取名八福招待途经的骡夫,并且每晚给他们讲圣经故事。这样一个女人似乎没有找到很好的方式把福音讲得清楚,但她比任何一个村民更像村民辛劳地工作,她比其他人更有正义和勇气,因此当这个小城要开始经历日军的轰炸,县长决定撤退时,他摆了筵席,召集了所有的官员,监狱长,地方上的富商,各级官员和艾伟德,宣布自己要信基督教。这个情景在我犹如亲见,基督在人间时曾说天国好像一场筵席,召的人不来,就派人去把街上看见的人都召了来,瞎眼的,瘸腿的都来了,只是最后召的人多,选上的人少。县长信主的宣告不仅是个人的决志,也是对人的召唤。一个似乎最不可能信主的人,因着圣灵的感召,基督徒生命的见证,愿意抛下官位,抛下这士大夫的礼节传统,真是我们想象之外的皈依。艾伟德似乎受了惊吓的孩子,没有什么比这喜乐更大。
艾伟德在山里有也经历着中国抗战最艰难的日子。日军的轰炸和屠杀让她没有家园,但她同时为孤儿们建立了家。一百多个孩子跟随着她去往可以暂时躲避战火的西安,翻山越岭,黑山白水间,他们走烂的鞋子落在山间,衣服的碎片挂在树枝上,大的抱着小的,小的依偎着大的。山里有他们的哭声,河边飘着他们的歌声。人们记住了这位英雄,因为她为中国的山河和灵魂献上自己,因为她特殊的身份和来自基督的爱。而当我们不禁问天,上帝,你为这些孩子和这个为你奉献了一生的女人做了什么时?我们看到在黄河边神的作为。女孩子记得摩西领以色列人过红海的故事,艾伟德却几乎忘记了,当她听到孩子的建议就决定大家一起向神祷告。神为他们差来军队帮助他们渡河。一个事奉的人也会在绝望的环境中忘记神,但神必在环境中兴起孩子的心,让我们转回小孩子的样式,好单单依靠她。
有一颗宣教的心在我们可能是放弃,是出世的奉献,而在艾伟德这是当她成为神的子民时生命的托付。她的生命依靠这片土地供养,她的爱情在这里的人群中萌发,她的终点也在那破旧的土房里停歇下来。其实宣教很平凡,就是生活在这人群中,并用基督的爱爱他们,也爱自己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