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过的麻烦在于两餐都要自己料理,虽然也是个吃货,但每日介折腾毕竟会累。特别是早饭,习惯了家里的牛油蛋糕和牛奶搭配,早晨冲完了咖啡牛奶,手边却什么也拿不出来。又不记得储备早饭。恰巧楼上的美女从北京回来带了一大盒稻香村的点心给我,各种馅料的酥饼,萨其马,蛋糕,摆了满盒。尝了几块却有不吐不快的感觉,想起在北京住过的早晨,不像嘴里的味道满嘴是碎屑,很完整又厚实。
通常喜欢没有奶油的糕点,比如牛油蛋糕,巧克力雪芬,抹茶蛋糕,各种吐司之类,吃在嘴里是十足的蛋糕味道而没有奶油的粘乎,香软的面包却带些咬劲,特别是面包的皮要烤得焦香,里面的糖浆或奶酪渗到了表皮。这些都是我从小在上海吃到的糕点印象。正如许多这个年纪的人在童年的记忆里糕点是奢侈品一样,我也是把掼奶油当成奖励的孩子。不知道为什么叫掼奶油,我一直觉得这些奶油是摔出来的,但是味道香香醇醇,不及后来的鲜奶杯那样软腻。一杯小小的,总是和妈妈分着吃,由此可见女人和甜点真是亲密又无间。那时上海的面包房出名的不过几家,红宝石,静安,牛奶棚,老大房等。面包西点是不会出现在寻常百姓家的餐桌上的。日后面包店渐渐多了,但面包的口味却似乎没有太大区别,上海的面包师们好像是专为上海的老克拉们做面包的一般。糕点的样子价格还有些老旧,但入口的味道总让人甜密而愉快。记得上回去红宝石,看到穿得清爽的老头吃着雪芬蛋糕也不叫什么别的,很满足的样子。现在面包店多是以包装和现场制作吸引顾客,再加上做西点特有的香味,让闻到的人知道馋是多么容易的事情。所以,凡是来上海喜欢甜点的人,多半会喜欢这里的糕点面包,欣赏之余多半生出做糕点师傅的愿望来。
北京的蛋糕面包却总是做得不到位,吃过国宴的人就不要发言了,我们说的都是百姓能买到的吃货。北京的蛋糕总是甜得过头,买相尚可,却出不了果酱,奶油等几样配料。奶油卷做得像驴打滚,果酱夹心想凤梨酥。尽管如此,北京的糕点仍是出色的。论品种绝对不比上海面包店的花色上,什么早餐饼啊,绿豆糕啊,豌豆黄阿,豆沙糕,枣泥糕,各种馅料的酥饼,实沉得让人惊叹。我在北京住过的日子还极喜欢各种口味的油饼,甜的和咸的,一大块现切现卖的,或者论个的都有。这些个早餐吃着叫人很快长出些肉来,也是北方人的结实。看来就北京的糕点多半受了满人的影响,甜,酥是特色。油酥一般用得极多,里面的馅料也力争甜。因为当时人的富庶就是从糖的使用开始。南方人把富得可以把糖随意放在菜里做调味;北方人则放进了糕点做贡品。上个月去北京吃了个早茶饼,外面酥酥却不掉渣,里面的笑料像枣泥和莲蓉的结合,很是美味。看来,北京的糕点也在改革中呢。
一个城市的早餐乃是居民一早入口的食物,也是一早起来忙乎的活计,就必然带着城市的性格,也浓缩着饮食文化最平民化的一面。我喜欢上海的蛋糕面包,也喜欢北京的绿豆糕和油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