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尼亚传奇》第二部《凯斯宾王子》的开头,彼得四人又回到了纳尼亚。而世间的一年在纳尼亚却是千年的历史,以致生活在纳尼亚的后代族类们已不再相信当年纳尼亚真正的国王阿斯兰曾经的存在。树叶荆棘缠绕起看不透的丛林,掩在其后的残存的城墙等着他真正的主人把它发现。而城墙后就是曾经辉煌一时,亚当和夏娃的儿女坐宝座的皇宫。1860年,法国人的探险经历似乎和再发现纳尼亚王国如出一辙。
茂密的树林,纵深曲折的小路,无人知晓的遗城,传言四起的神秘国。
今天走进吴哥的人不再有探险的感觉,通往庙宇群的路修缮得整洁大气,走在上面和去故宫没太大不同。我们先去的是小吴哥(Angkor Wat)他不是吴哥窟中最大的庙宇群落却最具盛名。进门遇见的就是三对准备拍婚纱照的青年,女孩坐着有些疲惫,男生们站着很似憧憬惬意。不过这会儿看见的只有新人,并不见随同的摄影、助理。柬埔寨没有专业的婚纱影楼,photoshop的店却很多,裁缝店里也多半挂着婚纱礼服作为店的招牌。我们友善地和他们招呼着,新郎腼腆地点头回应,不像大街上兜售生意的柬埔寨商贩那样热情。通常的柬埔寨人比较冷漠,属于话不多的那种。
平常的百姓早晨洗了一晒台的衣服来不及用早点就匆匆跨上摩托去上班,洞里萨河边的工人十分勤劳,早晨7点的光景已把河岸的石栏擦得干干净净。吴哥城也是沉默的,庙宇的长廊连着另一个长廊,整座庙宇没有所谓的正门,只有90度垂直的台阶和一个个敞开的门洞。理解吴哥有人是用手脚,除了每天出入庙宇的高棉僧人,进吴哥就得手脚并用地行走。短而高的台阶用90度的方式让人顶礼膜拜而行,折磨常在下台阶的时候。贴着石阶而下的人到达地面后总用怜悯的眼神看着还在阶梯口徘徊的人。当年统治吴哥的柬国王在泰军的攻击下愿意弃城而去不再回来,一定也是受够了这爬上爬下的罪。
更多的人理解吴哥是在看见他的第一眼。散落在丛林中的庙宇塔楼早看不出任何对称的美来,但站上任何一座庙宇的高处无论从哪个方向望去,都会发觉远处的丛林里有条无人走的小道,尽头是个秘密。于是你又会放下脚下的城,朝着另一座城奔去。小吴哥保存得比较完整,据说也是一块块石头重新垒起来的,热带雨林的气候让石块很快长出青黛色,加上风扬起的红土覆上石块,吴哥是个天然作旧的工厂。墙壁上的壁画正在修复中,挖出来的历史对应着我们头脑中的空白,因此也看不出门道,唯一让我们觉得乐趣的是坐在被太阳晒得热热的石块上什么也不想。奇怪的饮食加上烈日的直晒,我们的体能明显跟不上节节攀高的吴哥窟,相似的风格崇拜在我们心里催生不了好奇,我们快速地在吴哥群落中移动,也不时碰到和我们速度相似的游客。吴哥的门票可以是一天的,也可以是三天或是一周的连票,不乏游人骑着自行车每天跑到吴哥消磨时光,好象我们每天爬上家里的后山喊上一嗓一般。
走了Angkor Wat, 也去了Angkor Thom–大吴哥。高棉的微笑对任何人的到来都是一样的,并不神秘,彼此的差异也不大。但可见石像的艺术在世界各地都是流行的文化,及至今日美国的总统山。石材始终是最容易得到的材料,以色列当日过约旦河水从远处停止,神也吩咐他们从河心选取石头,在河岸立起作为纪念神作为的凭据。许多人说踏入吴哥会以为踏上神的国度,多半是因为这些被自然分化、分裂而无法想象建成之日的石块早在神的作为中归于自然了,而少了人的气息吧。
最喜欢的吴哥群是古墓丽影的拍摄地。庙宇藏得很深,窄窄的一座,没有耸立的塔,只有根节错综爬上了庙宇的大树。自然在收回吴哥,树根长出了地面不断向庙宇的石峰中寻找生长的养料,粉粹着巨石。印象中古墓丽影里不少打斗的场景在高大的古墓中进行。其实这座神庙很矮小,但建造得却颇多奇巧,一个门洞进去后折几个弯就不知道方向。巨大的树被自然的庭院围着阴阴得很招鸟儿喜欢。
———————————————————————————————————————————-
“1860年,法国人享利?英哈特(Henri Mouhot)在柬埔寨搜集动植物标本。一天,亨利在向导的带领下去看当地人说的一处古建筑遗址。他在阴森的密林里走了很久,一路上到处看到长满了苔藓和青藤的小山丘。突然在他面前出现了一道长长的石阶,石阶通向几座尖顶高塔,这些破败的塔身上雕刻着美丽的图案。亨利突然意识到,来时看到的那些被苔藓和青藤覆盖的小山丘原来竟是一群建筑物和石像,只不过它们已经完全被茂密的丛林覆盖了,有的被树根侵蚀分成了许多小块。亨利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他觉得“犹如在荒凉沙漠中突然见到一片绿洲”。这片“绿洲”就是吴哥(Angkor),一个在热带丛林里沉睡了四百年的城市。”
–引自“旅游博客”
1 thought on “蜜月去处(三)”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