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你去的地方太阳晒不着你的头顶,浓雾拨不开你心里的爱情,那个地方叫西方。
我几乎是被抛弃到西安来的。被老板指派出这趟差事的时候,我似乎一个看穿世事的人,偏巧去的又是西边,我想该是个了结的时候。要不就把恼怒终结,要不就为自己上演一出东边日出西边雨的闹剧,和着古都里散不去的雾气搅锅稀粥。
人们想到西安就觉得是个历史堆起来的地方,满地的金砖,满山皇帝的勒涩。即使吃面片尝到只苍蝇,也可因为追溯苍蝇祖祖祖祖祖祖父在皇宫里逃脱了兵俑之手的光辉事迹而吃得更加兴奋。我一个人走在西安冷清的街道上,并没有把这故事yy干净,因为每隔个20米远那些歌熄了火的火堆吸引着我。起先耳朵里就刮进些“今天去不去送寒衣”之类的话。我没好意思问哪里要赈灾,还想着西安人民真热情,未雨绸缪地替贫困地区捐寒衣,后来看见有些烟纸店门口都贴着大大的“寒衣”却从不见人把衣服放在那里,实在让我不明白。而眼前稀疏分布的烧火人群更是没让我明白过来。回家查了才知道.“十月一,送寒衣”,也叫“寒衣节”,三大鬼节之一。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民间传说,孟姜女新婚燕尔,丈夫就被抓去服谣役,修筑万里长城。秋去冬来,孟姜女千里迢迢,历尽艰辛,为丈夫送衣御寒。谁知丈夫却屈死在工地,还被埋在城墙之下。孟姜女悲痛欲绝,指天哀号呼喊,感动了上天,哭倒了长城,找到了丈夫尸体,用带来的棉衣重新妆殓安葬。由此而产生了“送寒衣节”。
我就这么无知地在一个为着已丧去的灵魂预备冬季的地方走着,被雾压得不会飞起的灰烬在每一个墙角哭泣着,似乎一道咒语,叫人看不清罪的工价就是死。送寒衣的多半是中年人,他们脸在幽暗的路灯下时明时暗,火堆总是旺不起来,所以人就很认真低着头拨弄着几张纸。我想停在那里听他们会念叨什么,但真的什么都没有。人们在喧闹中生,却必在寂静中死。神也静静看着我们为亲人的死,为自己将至的死亡祭奠着,同时他也为人对垒了一个祭坛,生的祭坛。那上面第一滴血和最后一滴血都是基督。他说到我面前,愿在这台上摆上的,就得永生。我的肉体还在那死的一端观看世人的祭祀,我的灵却已在神的祭台前欢喜献上。我猛然惊醒这寒衣夜的自己乃是神装备巡查的使者。我亮着灵里的灯,努力照亮着漆黑的夜。
我总是略过早餐,用一杯咖啡,一个苹果满足身体的需要。西安的苹果却是上好的。有些丑的,垒在小车里,却个个甜又脆。模样俊俏的,放在宾馆的托盘里,咬起来也是汁甜果腹的。我捉摸那些在上海买到的陕西苹果都是些近郊培养的品种,也难怪比不过进口的红富士。除了苹果,人们念叨最多的就是陕西的火晶柿子。鹌鹑蛋大小,放上一天就软熟的那种。火晶柿子甜却不涩口,好像西安人,并不蛮横的大个子,起初也你狠我狠的样子,处上几天也是和你把盏尽欢的脾气。
尽管气候干燥又寒冷,西安总是个满有生活气的地方。什子里卖油的铺子把一条街都搞得油腻腻,一旁卖肉夹馍的地方摩登女郎一定少不了。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是这样的。唯一的遗憾是我看到了以前来西安最喜欢的奶糕。现在都静静躺在冰柜里。再也没有巷子里吆喝着“豆糕、奶糕、草莓糕”的声音了。
奶糕是种冷饮。就像奶油雪糕一样。
几乎每一篇你的呻吟、感慨、呐喊 etc的文章,都会让我的心境或多或少地拨动。两年前第一次听到博·客这个新名词,觉得好玩,看的第一篇也是在你的网站上,难怪现在满世界多是博客的字眼,keep up the good work!please…希望你的心情不要像西安的感觉,灰蒙蒙。从来没有对西安有任何的感觉,去了至少10次以上还是停留在没有去过一样的印象,就像去北京。所有吃过食物觉得是在吃加了大量的盐的和油和辣的土馍馍。真的有奶膏这样的零食麽?下次去尝尝看,是羊奶作的吗?听起来像。
难得,难得。让我想起阔别已久的家乡。羊肉泡馍、锅盔、凉皮,真得好想吃啊。
去过西安一次.
和想象中的差不多. 但”灰蒙蒙”却是挥之不去的印象.
出差在外总有很多感慨和无奈.
幸好,你的尾调是我喜欢的调调.
路过,进来问候一下!
你家装修的不错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