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看了一眼台历,突然发现现在居然是甲申年。“甲申”似乎有特别的含义,于是找到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就当时看作文的素材吧)读了一读。
对于郭沫若这样的文人,我素来是很鄙视的。就他在文革中的表现而言,实在是知识分子中的败类。偶然在网上看到那时候这位“大师”的文笔,其恶心之程度恐怕无人可比。
“毛泽东的思想比天高,比海深。照毛泽东的思想去做,就会少犯错误。 ”——1976,《水调歌头·庆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十周年》
“几十年来,我一直拿着笔杆子在写东西,也翻译了一些东西。按字数而言,恐怕也有几百万字了。但是,拿今天的标准来讲,我以前所写的东西,严格地说,应该全部地烧掉……”——1966,光明日报
吃饭的时候和别的老师聊起李自成和历代的“农民起义”,不禁唏嘘这些戴着“起义”冠冕的暴动给人民带来多大的灾难和痛苦。然而,官逼民反也是无奈之举。为什么在中国,王朝的兴衰竟是那么的频繁?君王不受神权的辖制恐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重读《甲申三百年祭》的时候,莫名的对吴三桂有些好感。一个“冲冠一怒为红颜”的人,总该不是李自成那种混世魔王,也许是一个情感细腻、风度翩翩的一代名将呢?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满清之入关远远好过让李自成执掌政权——这些家伙只知道分田地,不知道接下来如何建立吏治和庞大的执政体系。没有时间去查吴三桂当时的年龄和他的思想状态,不过,我欣赏这样敢做敢为、敢爱敢恨的人。
附:甲申三百年祭(中国政治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