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室友对于我不看奥运非常郁闷,因为那意味着他也不能看——电视机在我的房间。更有人指责我不关心奥运就不是中国人,我无言以对。我不看奥运,由于如下原因:
1. 中国的金牌再多,都不能体现民众的体育能力。这些金牌都是国家花巨资培养的运动员得来的,无法体现整个国家大众的体育水平,所以这些金牌毫无意义,只能证明我们国家钱多。
2. 民众对奥运越积极,国家花钱就越多——因为决策者误以为往奥运上投钱能够调动国民积极性,结果愈演愈烈。所以越多的人对奥运表示缄默,国家就越少给奥运花钱。
3. 我国在竞技体育上投入有人计算说每年有300亿,如果这三百个亿能够花在教育上,早已解决了义务教育问题,可以保证全国适龄儿童都能免费入学——连课本费也免。金牌与教育,我要后者。所以我对奥运缄默,也劝你保持缄默。
附:《外滩画报》:奥运会:昂贵的阿司匹林?
外滩评论员 陈涛
在本文截稿时,中国队在雅典奥运会上获得了22枚金牌,重新从美国手中夺过了金牌榜首的位置。最保守地估计,中国队最终将撼无可撼地名列本届奥运会前三甲。而在奥运会开幕前,奥运会官员在回答记者时称,中国队的目标是“保持第二集团领先地位”。
“保持第二集团领先地位”这个措辞更早的时候出现在《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中,这个专为奥运会制定的《纲要》于1995年由当时的国家体委颁布。《纲要》对奥运会的意义进行了一个经典的说明:“展示了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振奋了民族精神,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其中的“振奋了民族精神”是一个要点。在今天的中国,除了与国家安全相关的事务,体育似乎成了最能凝聚民族感情的一个东西。事实上,当年的“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就是在女排夺冠之后喊出来的一个口号。
通过体育比赛,我们把从1840年以来的耻辱史改写了。在一个和平的年代,你很难找到一个除了体育之外的东西可以堂而皇之地使用诸如“击败”、“完胜”这些词汇。曾经遭受过几乎所有强国侵略和凌辱的中国发现,通过体育去战胜“敌人”是一种有效的“心理疗法”:当五星红旗盖过了太阳旗或者米字旗的时候,甲午海战、南京大屠杀或者鸦片战争的耻辱就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舒缓,“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就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体育是我们民族的阿司匹林。
而在20年前,我们奉行的还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和“友谊第一,比赛第二”。那个时代对体育价值最好的诠释是著名的“乒乓外交”:体育的价值在于它可以为外交做出重大贡献。而现在,我们甚至会因为体育而引发小小的外交冲突,比如在前一段时间的亚洲杯事件。
过去20年,中国经济上了一个台阶,在温饱问题已经得到初步解决之后,中国人迫切地需要一种精神上的阿司匹林,而奥运会为我们提供了这个阿司匹林。
只是,这是一个昂贵的阿司匹林。
我们很难从正规渠道获得中国投资体育的准确数据。但是,我们知道,就像军事上的“大炮一响,黄金万两”一样,体育上的花费也是惊人的。在上文提到的 1995年的《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建立一个17000运动员、4900专职教练员的奥运团队。这还只是金字塔顶的规模,事实上,全国各级的体校的专职人员有数十万人之多。
这么庞大的一个队伍,还要有昂贵的体育设施(仅一个“鸟巢”就投资35亿),每年中国投入到竞技体育上的经费少说也有300亿。(有消息说,中央财政向体育的投入为:1988年汉城奥运会时,体育总局事业费每年10亿元;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时,体育总局事业费涨到每年30亿元;2000年悉尼奥运会,体育总局事业费又涨到每年50亿元。这个数据不含各级地方政府的支出、不含商业性的体育收入、体育彩票等收入。)
如果300亿是一个可靠的数据的话,这大致相当于中国数亿农民一年上缴的农业税。我们不要奥运金牌而免去农民的农业税如何?
以每所希望小学20万元计算的话,300亿大约可以建设150万个希望小学。我们不要奥运金牌而让中国不再有失学儿童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