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把五十集的《人间正道是沧桑》看完了。我发现我越来越沉迷于电视连续剧了,从《光阴的故事》开始,到《潜伏》、《人间正道是沧桑》,以及现在正在看的《蜗居》,都是电视剧。过去对电视剧可是嗤之以鼻的,因为嫌他冗长拖沓,但是现在看来电视剧有电视剧的好处,也只有电视剧,能把中国波澜壮阔的革命史完完整整的拍出来。
别误会了,我的“革命史”和官府教科书里的“革命史”不一样。比如说国民革命,中共的历史认为是失败了,因为“四·一二”清党标志着国共合作的破产,也就意味着国民革命的失败。在中共的历史中,中共是历史的核心,但是在另一本教科书中,国民革命是成功的,以宁汉合流、东北易帜为标志,南京政府对中国行使统一的行政权标志着北伐成功和国民革命的胜利。
过去也有一些从大革命拍到中共建政的片子,《亮剑》就是其中一例。但是我对《亮剑》是不屑一顾的,因为太过于虚假——该片把八路军的仅有的几个成功战例全部安在了李云龙身上,以营造八路抗日的形象。但是仔细想想,就中共在抗日战场上的那点成果来说,如果正如《亮剑》所言,那只能得出一个结论——除了李云龙的独立旅,其他部队都在偷懒。
《人间正道是沧桑》从整体上来说还是比较客观的,但是遗憾的是该片仍然没有脱离两党争天下、成王败寇的思维限制。虽然国共两党都在广州革命时期被列宁主义所影响,但是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从本质上来说是两种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分歧,而不是简单的党与党夺取政权、谁来坐天下的分歧。无论是集宁会战后傅作义至毛泽东的信,还是蒋中正在抗战胜利前夕所作的《论中国之命运》,都指出这不是两党争天下,也不是谁坐龙廷的问题,而是要让民主制度来代表全国人民的意愿,还是要一党的意志来代表全国人民的意愿的问题。共产主义——无论在苏联、朝鲜还是中国——都是以公有制和掌握公有制的无产阶级政党来代表“全国人民”的;而民主制度,是以民选代表和制衡的选举制度来代表“公民”的。谁优谁劣,我想时隔六十年已经分出了高下。有人常常反诘我,难道国民党掌握政权就比共产党好吗?我当然无法保证这一点,但是我能够保证,在健全的选举制度和制衡的监督制度下,无论哪一个政党执政,都不会制造出如同大跃进那样的闹剧和文化大革命那样的中华民族的悲剧,也不会以“公私合营”、“革命”、“买断工龄”等借口肆无忌惮的掠夺公民的财产。
有人怀疑中国人到底有没有素质来实行民主制度,事实上这样的质疑是出于对历史的无知。从清帝退位到宁汉合流,各省虽然是军阀混战,但是由于《临时约法》的限制,倒也在联省自治的模式下每个省或多或少的实现了权力监督和民主议事,起码比现在强;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五五宪草》(1936年中华民国政府初步完成宪法的草案)和由此带来的1948年国民大会选举:
一九四八年的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为中国有史以来首次举行的实质性国会议员选举。以各省平均三成的公民登录率来换算,该选举估计至少有1亿5000万人参与。另外,因为有两处直辖市(哈尔滨、大连)于中共实际统治下,无法进行投票,因此名额原定773名的立法委员,最后选出了760名。
时任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目睹国大代表选举和立法委员选举说:“以美国人眼光看中国大选,难免有不能尽如人意之处。但此事之教育价值,实无法估计。中国经此一开端,即正式步入民主大道,对于国家之民主建设,必当发生至佳之影响。”
此次国会选举的举行,也让中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民主国家。实际上,1948年中国立法委员选举不但是中国有史以来的首度全国性民意代表的民主选举,后来也因种种因素(据说主要是因为国人素质的下降),成为迄今历史上唯一一次中国全国性的民代普选。
回到这部电视剧中,由于此片的纪录是从大革命开始,也就是说从一开始就给两党打上了列宁主义的烙印,所以也难免纠结与谁坐龙廷的问题。但关键不在于此,请观众思考下列问题:
- 为什么立华与共产党人感情如此深厚,最后却选择出走香港而不能留下来“共举大计”?是什么使立华从亲共走向“第三条路线”?是苏联之行?导演这个安排意味深远,要知道,蒋中正、戴季陶都是因为苏联之行而完全改变了对共产主义的看法,从马克思主义的鼓吹者变成坚决反对者。
- 抗战胜利后,国军与八路军旋即发生交火,教科书上给我们的理由是国军制止中共部队接受日本方面的投降,从此片中看到,东北战事爆发的原因,就是八路军去东北受降。有没有想过,八路军凭什么去东北受降?外交权属于国家,一个地方武装凭什么去接受交战国的投降?照这个说法,浙江的保安部队也可以去北平、广东受降了?从1945年的内战冲突中可以看到,国共冲突都发生在国军前往受降途中遭到共军袭击开始。
- 很多人不喜欢立仁,但是一个国家能没有情报机构吗?对于阴谋武装叛乱或实施叛乱的团体成员,不应该逮捕甚至处决吗?政府和领袖对于瞿恩、瞿霞他们,实在已经宽大至极,甚至回报以“黄埔礼仪”,不能不使人动容。
那一段的大历史,确实有太多的谜团待解,也有很多我们过去没有思考过的问题待我们去思考。
《柏杨回忆录》里,记载了这样一件小事:
两天后,人民解放军堂堂皇皇进入北京,街上挤满了人群,一半以上是大学生,当然也有小市民,可是他们跟站在两旁看热闹的国军的残兵败将一样,脸上充满了疑惧。那绝对不是一个万人空巷以迎王师的场面,但却是年轻学生们长久盼望的日子。他们在街头兴奋的奔跑,扭着秧歌,还在旁边用口琴斯斯文文的伴奏,在街上奔驰高歌。
就在东单,突然间一个国军少校军官在马路上把鱼贯而进的车队拦下,抓住驾驶座右座的两个大学生,一面哭,一面咒骂:
“你们这些丧尽天良的大学生,政府对你们有什么不好?当我们在战地吃杂粮的时候,你们吃什么?雪白的大米、雪白的面粉、肥肉。可是,你们整天游_行,反饥饿,反暴政。你们饥饿吗?八路军进城那一天起,你们立刻改吃陈年小米,连一块肉都没有,你们却不反饥饿,今天还这个样子的忘恩负义,上天会报应的,不要认为会放过你们。”
那位少校已经失去理智,一边哭,一边骂,一边殴打,一时间全街都呆住了。最后还是他的同伴把他强制架走,才没有惹下大祸。——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48年的制宪大会中,也有这样一件小事:
制宪大会首先就出现了党旗风波。由于参加大会的有民社党、青年党等反对党,他们入场发现会场上悬挂有国民党党旗,立即起立发言。民社党代表蒋匀田认为今日大会乃全体国民大会,非一党大会,如挂国民党党旗,也应挂民社党和青年党党旗;建议只悬挂国旗。这个意见被采纳,国民党党旗撤下,只保留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在此后的行宪国民大会及民国政府场所中,仅悬挂国旗成为惯例。
其次又发生了青民两党拒绝宣誓事件。依照国大组织法,国大代表应当宣誓,而誓词中有三民主义等字样,较适合国民党国大代表。因此,青民两党认为孙中山先生思想很多并不适合他们两党,不能完全拘泥。青年党领袖余家菊更是表示:“宪法草案所规定的信仰自由和思想自由,应当立刻实现。我们尊重国民党朋友的信仰自由,同时也保持自己的思想自由。我们不参加补行宣誓的理由,就是这样。”
1948年国民大会代表选举部分照片:
人间正道是沧桑,那么何谓正道呢?得胜的就是正道吗?
部分资料来自板蓝根的博客
Tav. 我一看到中国近代史的东西就胃疼。尤其看到“正道”两个字的时候,胃酸了,就想到“巴结”两个字了。艺术巴结政治
我觉得民国大陆沦陷最重要的原因还有:经济政策和金融问题等,比如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等等不能得到合理有效地遏制,导致钱币天价贬值致使民众生活陷于苦难中,如果民国当时金融经济比较稳固,共产党也不容易攻下来的。但是现在很少有人在这方面深入讨论,希望有人能研究讨论一下。失去经济,困苦的中国人哪有闲心关注是非,当然会更加关注立场,能给人许诺穿衣吃饭的立场,共产党也利用了民国自由媒体体系迎合了喜欢宗权的中国人以灌输。我觉得如果是国民党统治中国,肯定不会错,因为其根基植扎在自由民主和三民主义思潮上,贪污腐败之类是特权方便人类很难剔除出去,这是人类的本性使然,所以这些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国民党是会被民众迫使其逐步转型正义的,也就是常说的有没有和多少的问题。所以,这根本不必猜测,观其本质,和共产党天壤地别,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只要有共产党就会处于俾斯麦的威权社会形态,最不好的就是转型成法西斯体系。对于,这样的政党,其最理直气壮的执政根基就是经济,人文和思想是欺骗性的,所以只能以国家民族主义惑众维持向心力,再兼以经济调配。其势必会造成对能源等的掠夺,以及为了转移内部矛盾而兴起的一致对外,也就是扩张运动,说白了就是对外殖民以控制各种资源为其所用。这是历史的事实,德国最经典。这是国民党做不到的,所以,没必要不确定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会比共产党差。
xf,你觉得老蒋是从哪步棋开始下烂了整个局呢?还是内部工作没做到位让对手有可乘之机呢?
我认为问题不在于蒋做错了什么决策,而在于国民党是一个分崩离析、山头林立的政党,中国是一个军阀林立,各有各的打算的联邦国家。徒有国民政府之名,无国民政府之实,即使是英雄好汉也回天乏力。不过我觉得有几个重要历史事件是蒋的失策:
A. 江西剿共时未能将赤患足够重视以致红军流窜北上;
B. 抗战时迫于美国压力未能对延安和不抗日的军队以军法处治;
C. 抗战胜利后未能把握军民厌战心理,在民主还是威权这个问题上未能与美国盟友配搭,导致中共在宣传上占了上风赢得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