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
然而从这节经文中,我读出了两个意思,想和各位在座的同工分享。第一个意思,是能力来自圣灵,目的为了基督,也就是说,有了资源,有了目标,我们知道要朝哪个方向奔跑;第二个意思,在我对于今天与会的弟兄姊妹的领受,是教会增长事工的三个方面——布道、植堂和差传,也就是说我们如何去朝着这个目标,运用神给我们的资源奔跑。第一个意思,是讲到Do the Right thing,做正确的事,第二个意思,是讲到Do things right,正确的做事。这样我们承担教会事工的人来到神面前的时候,神就夸奖我们是忠心而又良善的仆人。
我们在公司里做事的人都知道,公司里常常提着两个要素:做正确的事和正确的做事。比如说做正确的事是90%的客户满意度,这是目标;但是做事的手段也要正确,不能说撒谎骗客户,或者告诉客户不完整的事实,那就是目标正确、手段不正确,一样是不合乎公司的标准的。
那我们服事神的人也一样,第一目标要正确,目标是为了见证基督,让基督得着荣耀。如果这个目标不正确,变成了要改造社会,或者变成了要帮助穷人,或者变成要建立一个小团体彼此相爱,都偏离神交给我们的责任。当然我不是说这些目标不好,改造社会、怜悯穷人都是很好的目标,但不是教会的目标,可以是一些被神呼召出来的基督徒的目标,但不能成为教会的目标,不然就是本末倒置了;第二方法要正确,对于基督的教会来说,神给我们的方法在这里所呈现出来的,就是布道、植堂和差传。当然教会有很多别的技巧,比如搞一些活动啊,音乐会啊,读书会啊,但是归根结底,都会需要回到这个圣经给定的方向上来。
为什么我说这个方法是布道、植堂和差传呢?首先是耶路撒冷,是当时门徒所在的地方,那么他们向耶路撒冷的市民做见证的方法是什么呢?那就是布道,通过生活的见证、基督的教导来告诉他们天国真正的福音信息是什么。那么到犹太全地呢?从耶路撒冷出发去犹太全地就不是一天能来回的了,就要在当地建立教会,生活在他们中间,向他们分享基督的事,这就是植堂;那么到撒玛利亚和地极呢,这就是差传,因为已经是不同的文化了,旅途远,文化不同,需要有负担的人,由教会训练、装备后差派出去到其他文化、其他地方去建立教会。
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就是从布道到植堂这一步,我自己的一些体会该如何迈出去,从耶路撒冷到犹太全地,从人民广场到张江,这是教会增长的第二步。第一步是教会通过教导、牧养,让基督徒的生命有基督的样式,通过传福音让人悔改来到基督的面前,这件事我相信我们都在做,而且小有成效,不然大家也不会来坐在这里,而是要担心今天聚会怎么样了。那么教会增长的第二步,就是植堂,我们就是摸着石头过河了。所以我和大家分享的是这几年来我自己的一些观察,和我们教会过去以及现在正在进行的植堂实践。
一、借着祷告,在乎圣灵
首先,我想分享的是,我们做的是神的工作、神定下的方法,神要的目标,神也应当是教会植堂中最不可或缺的、最应当咨询的那位。所以,无论是要出去植堂,还是自己的教会团契要更合乎神的心意,都首先要问自己的问题是,我们是不是合乎神的心意。(补充一点:无论是出去植堂,还是自身的成熟,在我看来都是植堂。栽新苗是种树,给小树施肥浇水也是种树。)我们都是上班的人,也是很喜欢做事的人,但是危险的一点就是做事只管做事,而忽略了神要的是什么。
既然是做神的事,第一重要的就是与神相交,不是仅仅个人和神的关系,而是教会作为一个整体如何来寻求神的引导、神的心意。所有的基督徒都喜欢问,“我怎样才能明白神的旨意”,但是却很少有人问,作为一个团队、一群人如何来寻求神的心意。过分强调自我,使教会缺少操练集体寻求神的旨意,进一步带来的危害是教会越来越难建立圣灵引导的寻求神的过程,而把明白神旨意单单当成是个人的事。你的教会、团契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单单依靠某一个人的观点和主张作决定?或者按照会议程序、少数服从多数来作决定?我想这都是不够的。
我在公司里是项目经理,微软的软件开发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模型,就是开发、测试、设计“三驾马车”,彼此之间有制衡,也有冲突,但是在任何决定面前,公司都要求项目团队做一个一致同意的决定,不能是少数服从多数,也不能是老板拍板。我刚开始的时候不理解,因为我们从小对民主的认识就是少数服从多数,局部服从全局,多数人的喜好可以剥夺少数人的权利。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体会到一致决定的好处,那就是不会有人嘟嘟囔囔,不会有人置身事外,而是齐心协力的朝一个方向努力,出了问题也不会有人说“我早就说过”云云。
既然在企业里可以做到,没有理由在教会的队工里面会那么难,何况我们都有一位共同的、给人实际引导的主呢。在《圣灵引导的教会管理》一书中提到,少数服从多数或者乾纲独断都是教会增长中的危机。前者使教会的决定被会议程序操控,后者使领袖失去监督、同工失去热情。在我看来,这两种方法是同等不成熟的。
所以,教会增长第一要紧的,就是集体寻求神的旨意,顺服圣灵的引导。我有几点实际的建议,也是我们自己的操练:
- 第一,同工都应当尽可能出席教会祷告会。因为祷告会是教会集体寻求神、为神的家乞求的一个过程。如果同工不出席祷告会,他就失去了这个操练的机会,也无从与其他人一起来寻求神、亲近神。虽然不能说每次祷告会神都会有什么指示下来,但是同工在一起的祷告首先能让同工之间更加敞开,也更加了解彼此;其次,共同经历祷告的大能,也能让团队进一步依靠祷告、相信祷告;第三,祷告会中能了解弟兄姊妹的代祷和教会最近的需求,单凭主日聚会和电子邮件是达不到这个果效的。所以我看祷告会极其重要,比布道会、培训、同工会议都要重要。这是教会的动力房。如果教会不依靠祷告,但凭同工开会,或者公式性的开始一个祷告、结束一个祷告,这和公司、其他世俗的团体就没有区别。
- 第二,教会的议事会议不是公司的例会,议院,而是与神同在的聚会。当然议事会议有一定的程序,比如要提前准备事项、不能随意取消或者推迟,等等,这都是会议的常识和基本技能。但是在会议效率之前,更重要的是寻求神的计划和心意。大家聚在一起,不是为了收集意见和投票,而是以诚恳的态度寻求神。所以会议当中考虑加入集体敬拜的程序,比如诗歌、读经、安静等,如果可能,最好带领弟兄能够有一些分享,是最近神给的功课和带领,从而让同工们能够发现彼此的恩赐和神的引导,在会议中首先由一个寻求的态度。对于无法得出结论的事,除非特别紧急可以由带领同工决断,一般情况下都可以搁置和各自祷告寻求。《聆听的心》一书中提到如何集体辨识神的声音,其中有三点对我们很有帮助,第一是放下过去的观念,接纳新的可能性,并随时准备以新的角度去看事物,全然向圣灵敞开;第二是不揣度动机(“你不想让我负责这件事”、“你自己做的不好,就不敢教导”)、不take it personal(“你就是不顺服我”),而是用悟性来辨识;第三是关注圣灵引导的标记,比如平安、喜乐、激情、还有持续浮现(同一个信息在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方式在群体中出现)和不谋而合(群体在一段时间内分别思考和进行不同的事情,表面上看来是互不关联的,但突然间可以拼在一起,回应了某些需要)。
- 第三,当你的主张被众人反对时,不要马上气馁或者论断别的同工不爱主、不追求、没有高度,而是祷告、寻求神的引导。如果你的主张和提议果真是出于神,而你的同工果真是神所拣选的,气馁和放弃都是对神的小信。萧寿华牧师在《圣灵引导的教会管理》一书中特别提到特别是带领同工应该如何分享异象,因为当我们说到要去植堂、要分堂的时候,一定会遭到一些同工的反对,这个时候不要急于说他不顺服、没有大局观国度观,而是凭信心、尽力祷告,看神怎样带领出路。萧牧师提到四步如何分享异象和发展方向:
1. 分享个人如何从神领受、如何分析和探索这个方案,内心的印证和带来的好、不好的后果是什么。所付出的代价是什么,正面反面的影响是什么,反面影响怎样消除或减弱。
2. 安心的容许其他同工提出各种客观的困难,而不是以为他们在反对自己,或者推测他人的动机。
3. 给予个人反复思想的空间,不要求别人立即认同,同时勉励各人热切祷告和组织各种祷告活动。
4. 邀请大家分享内心的感受、个人的困难、自己的看见,并在祷告中同心决定。
- 第四,些持有观点的同工,绝对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愿意接受分析,也愿意为此祷告。怕就怕抱住自己的观点不放,也讲不出理由的同工。如果你的同工团队有不同的教会背景,比如有的来自聚会处、有的来自三自、有的来自温州教会、有的来自校园团契,那么大家都会把自己原来教会的观念带进来。比如来自三自的弟兄姊妹认为,擘饼的频率一定是一个月一次;来自传统教会的认为,讲道一定是一个人站在上面讲,任何其他信息供应的方式——无论是放碟、几个人轮流讲,开放让大家讲,都是不对的。校园团契出来的会认为,敬拜赞美就是用MP3放现代诗歌大家跟着唱。那么大家就要通过沟通来分析,哪些是圣经定规我们不能改的,哪些是人的观念和传统我们可以改的,圣经中的榜样是什么?其他教会的实践是什么?我们觉得最好的方法做的困难有哪些?这些困难可以怎样被解决?为什么要这样改而不是那样改?那么最关键一点,就是我所坚持的观点是仅仅一个观念,还是经得起反复推敲和其他同工的挑战的?
教会的重要发展方向都是经过多个阶段的讨论,逐步明朗,到最美好的时刻才作出决定。拔苗助长不但不能使全体同工全力以赴,反而破坏教会的合一或结出未成熟的果子。
二、招募和训练教会的工人
我想我们都会承认,如果本教会要植堂,最缺的是人,而不是钱财资料。十年前,如果得到一份查经资料,我都会用讲义夹精心的夹起来;一张经文书签,生怕丢了。但是现在,淘宝上搜索一下、买台打印机,要什么有什么。但是如果要植堂,就面临人力资源的问题。我们自己现在的教会、现在的聚会点都很缺同工,如果差派出去,谁来牧养呢?谁来领会呢?
如何培养和建立教会的工人,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很多教牧学者都写了很多书,办了很多培训来解决这个问题。但在我看来,有四点是很重要的,是教会的责任,是马上可以做的。
第一点,是教导。要成为一个倍增的教会,就要在教导中、在主日的讲台上、在小组的教材里,反复的教导正确的观念:神呼召我们,不是为了让我们仅仅得救、享受天堂,也不是为了让我们在地上过的舒服一点、教会里温馨一点、友爱一点,而是为了让我们服事神、荣耀神、见证神。我们首先要在信徒当中建立正确的观念,才能收获正确的回应。我们都很熟悉这两节经文:
1. 彼得前书5:2:务要牧养在你们中间神的群羊
2. 彼得前书3:2:惟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
这两节经文出自同一个人、同一封信,但是却给了信徒两个不同的身份,这两个身份都是在教会里的,一个是祭司,一个是小羊。祭司就要服事神,小羊就要被喂养。所以从第一个角度来说,每个教会中的信徒都是同工,因为每个人都要服事神。我们昨天小组中讨论到,“同工”这个词很有中国特色,好像英语教会不这么叫的(我不知道,但我没见过)。在华语教会里,同工其实指的是领袖,或者最起码是有点出息的信徒,但彼得是说,每个基督徒都是祭司,每个基督徒都是同工。
所以对于教会当中的信徒,无论其生命状况怎样,我们都要从两个维度来评估他:一个是小羊,需要牧养;一个是同工,需要事奉。而不是说小羊成长到一个地步就变成了同工,不再需要牧养,只需要干活,而是每个信徒,当他重生得救的那一刻起,他就是双重身份的。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是你的教导、你的信息、你的小组里面,有没有体现出这一个重要的信息?在事奉安排上,是不是给每个基督徒都参与教会事奉的机会,并努力推动和鼓励他们参与事奉?中国人是很害羞的,你轻描淡写的说,欢迎大家参与教会服事,没有人会回应,所以你要诚恳地去邀请,从简单的招待、带个菜、跑腿买圣经这种事开始邀请,神的灵在他的儿女身上,虽然世俗的观点看起来很没有价值的事情,基督徒作了以后就会很喜乐,也很受鼓励。在牧养安排上,是不是每个基督徒都有人在关心他,起码发个经文短信、代祷需求,帮他选小组和推荐好书?每个人,都在这个二维的平面上,从原点开始向第一象限推进,这就是一个健康的成长。
第二点,是招募。教会同工产生的方法有很多,有的是选举、有的是任命、有的是自然产生,但是最重要的;两点,第一是他里头要有这个负担和呼召,而不是因为看到其他同工忙不过来帮把手,也不是因为你给他压力告诉他你那么成熟不做点服事对不起主,而是因为他对教会的爱、对基督的委身,看到神在教会中的作为,愿意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摆在教会的工作上;其次是他要满足教会对同工的要求,每个教会可能有不同的要求,比如稳定聚会两年、夫妻都信主并在同一个教会、参加过某个课程或者某个培训,等等。我常常有一种错误的感觉,就是邀请人加入同工好像是求他在帮我一个忙,所以常常害怕被拒绝,或者有意无意的把同工的任务和要求讲的很简单,生怕人家说那么烦,我不想干。我想这都是小信的表现。因为他要回应的是神的呼召、做神的工作,而不是我的呼召、我的工作。
第三点,是训练。有一些的基督徒不看重训练,认为只要读经、祷告、参加聚会,生命增长,自然就会成熟。这样说当然是对的,放在个人的生命生活中一点错都没有,但是放在教会的事工上就有问题了。因为教会的倍增和植堂,是一个团队的工作,既然要和别人配搭、要和母堂配搭,就要通过装备、培训,建立共同的做事方法、共同的目标和看见。两个基督徒在没有成为同工的时候可能可以彼此很好,也觉得对方很爱主,但是一旦一起服事了,就会一个觉得对方没有爱心,一个觉得对方办事拖拉不负责任,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缺乏搭配的经验,教会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指导,那么做事的矛盾就会上升到做人的矛盾,最后要么带领同工费很多口舌来平息矛盾,或者不欢而散。我认为培训有以下几个重要的作用:
- 沟通教会的共同流程和做事方法。很多教会的分裂、同工的不和,并不是因为教义或者异像上的分歧,而是在做事方法上的分歧。在公司里,我们接纳一个新员工加入团队,都会有很多的培训、耳提面命,来使他尽快融入团队;那么在教会里,当一个同工加入团队、或者准备加入团队的时候也应该如此,因为这不是他个人的服事,而是搭配的服事。比如敬拜的模式、小组如何带领、有了一个服事主张后如何得到教会的支持、如何开会,这些都是需要通过学习和训练,来让每个同工接受和融入的。否则的话,随着教会的增长,你会不断受到来自同工的挑战:为什么我们这样做、为什么不能那样做,在会议中再去解释和改变对方的观点,一个是太晚了,二是你会有情绪,第三是时间短,讲不清楚,但是在培训中能把这些事情沟通出去,就好得多。
- 共同学习有关的看见和方法。比如我们要搞会员制,但是会员制这个东西可以说不是一个真理问题,而是一个方法问题。也有很多教会没有会员制,那同工们也会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你不能说要会员制的同工就是用人的方法,也不能说不要会员制的同工是在乎人多过在乎神。那么除了前面我讲到如何共同寻求圣灵的引导以外,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在平时教会的培训中就来学习教会行政。因为我们只看眼前的一块,负责治理的同工就会觉得会员制很重要、必须有;负责探访的同工就会认为会员制制造教会的分门别类。好,那么经过教会行政的学习之后呢,每个同工都从圣经的角度、教会总体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也思想培训中所提到的优势和劣势。劣势能不能弥补?怎样弥补?弥补后的劣势是不是就不再是劣势了?经过培训和讨论,更容易让大家从全面、理性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 培训是在知识和观念上装备同工的机会。主日的讲台是面向全体弟兄姊妹的,小组是重在团契的,那教会有什么机会来沟通异像、教导同工呢?那培训是最好的机会。我把培训分为两种,第一种是装备型的,比如如何带领小组、如何布道、如何与人同工,第二种是总结型的,比如我们今天这种我就认为是第二种,把共同做同一件事的人召集在一起,分享过去在某个专项事工中的得与失,分享最佳实践,总结经验教训,共同提升和长进。
一个同工,你希望他在团队中能够跟着团队一起成长,就一定要他委身愿意参加培训。要他参加培训并不是因为他这方面做得不好,或者不懂,而是学习共同的观念、共同的方法和共同的配搭。一个只愿意做事,不愿意被训练的同工,你会发现他会和其他同工、教会的成长走的越来越远,也给做共同的决定带来很大的阻碍。
有人说,教会不是没有diversity了吗?教会的多样性是建立在合一的基础上,让个人的恩赐得到发挥,而不是让各种观点、争议、方法论充斥着教会制造辩论和摩擦。如果我们要求同工都参加培训,经过某个级别的培训的弟兄姊妹才能作对应级别的同工,那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争议和不和,特别如果你的教会和我们一样,同工和弟兄姊妹的原来教会背景差异很大的情况下。
培训之后的第四点,就是行动。植堂之前大家摆出的困难可能有一千一万,但是一旦开始行动之后,就会发现自己是在小信,因为做工的是神。如果我们久久挂在嘴边却不行动,那么大家会想,哦,我们还没有准备好。但是一旦付诸行动,大家的期望就不一样了,大家就知道就现在这些人,这些资源,我们都要摆上了,那这个心态就不一样了,一个是等着别人,一个是看自己。
总结一下,我今天跟大家分享教会增长和植堂中我所学习和操练的两个重要的方面,第一个是事工原则,就是依靠圣灵、透过祷告,整个团队寻求一致的决定;第二是事工的方法,即工人需要招募、训练和实践。
Zhurga. 没读完,回来接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