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上课时看了一段让人捧腹大笑的视频:King of the Hill (Season 10 Episode 11): Church Hopping(推荐英文好的弟兄姊妹点击观看)。这是一部美国相当流行的动画片(类似《南方公园》但是要文明很多),这一集是透过描述这家人搬到一个新地方找教会的经历讽刺美国的“教会消费者”现象,即拜访不同的教会寻找符合自己的。今天教这门课的老师严厉批评了美国的“教会消费者”现象,认为这是消费主义、物质主义带给美国基督教的直接后果:将教会当作商场。
但是我看这部动画片更像是批评美国教会的“多样性”:每个教会都有不同的传统、为不同口味的“消费者”所设计。试想如果所有的教会都是同样的敬拜风格、同样的讲道方式、同样的事工模式、同样的领袖性格,那“教会消费者”唯一能够挑的就是地点远近了。
但是老师话锋一转,便开始教我们如何“发现自己所适合的口味”。这堂课的题目是“Find your Context”,即根据你所要触及的人群(target audience,完全市场营销的术语)设计你要建立的新教会风格,包括敬拜风格、装修风格、小组特色、传福音手段、社会慈善事工等等。这就让这堂课很具有讽刺意味,我们一边批判美国基督徒的“消费者”心态,一边教导植堂者们去发掘“消费者”的喜好并且迎合他们。换句话说,正是这种批评“教会消费”的植堂事工培训塑造和促进了“教会消费”的现象。
有人会问,难道教会不应该适应他所要服事的人群的文化吗?
是的,我同意教会需要注意自身的处境,并调整自己更好的用最适应处境的方式去传扬纯正的真理,但这并不意味着说“处境”成为首要考虑的因素。难道圣经没有告诉我们如何敬拜吗?难道圣经没有告诉我们基督徒应该怎样彼此相交吗?难道圣经没有告诉我们福音的信息是什么吗?如果“context”先于“content”被考虑,教会就将自己置在了“被消费”的位置上。
在退一步而言,但我们思考教会时,我们应当首先思考她的“地方性”和“大公性”,而不是在她的所谓“事工群体”。我并不是说教会不应该考虑她的目标群体(这往往和教会现有的恩赐和资源有关,如果教会的主要同工是单身年轻人,很难想象教会能很好的事奉家庭),而是说教会应当首先体现出的是圣经所教导的接纳、合一和多元。当教会当中有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的基督徒进入的时候,作为一个有机体教会应当调整自己去接纳一个新的肢体,而不是强调自己的不同(例如,“我们主要服事白领”)来表达自己的“事工专注”。维真学院的史蒂文斯教授曾说过,教会的模式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当新的家庭、新的基督徒加入的时候,不但他们要做出调整适应,教会原有的成员也需要做出调整适应,因为整个“我们”这两个字的范围和内涵都发生了变化。
如果教会的资源和恩赐不能帮助到某个肢体而导致他换教会(例如,一个年轻人为主的教会无法帮助到一个有青少年儿女问题的家庭),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一个教会刻意的塑造某种文化而排斥别的背景的基督徒(例如,一个以职场人士、知识分子为主的教会反复强调自己的“精英性”从而让学生、民工感到被排斥和不自在),这就是在犯罪了。
认同评论2,家庭在一起了就是小社会,多样的家庭在一起可以cover社区的很大群体
来自FB的评论: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