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看的比喻,也是一个非常熟悉的比喻,就是在路加福音10章25节到37节:
有一个律法师起来试探耶稣,说:夫子,我该做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稣对他说:律法上写的是什么?你念的是怎样呢?他回答说: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神,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耶稣说:你回答的是,你这样行,就必得永生。那人要显明自己有理,就对耶稣说:谁是我的邻舍呢?耶稣回答说: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强盗手中。他们剥去他的衣裳,把他打个半死,就丢下他走了。偶然有一个祭司从这条路下来,看见他就从那边过去了。又有一个利未人来到这地方,看见他,也照样从那边过去了。惟有一个撒玛利亚人行路来到那里,看见他就动了慈心,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伤处,包裹好了,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带到店里去照应他。第二天拿出二钱银子来,交给店主,说:你且照应他,此外所费用的,我回来必还你。你想,这三个人哪一个是落在强盗手中的邻舍呢?他说:是怜悯他的。耶稣说:你去照样行吧。
这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比喻,在欧美很多国家都有“好撒玛利亚人法”,就是从这个耶稣的比喻中派生出来的。所谓“好撒玛利亚人法”,就是是给伤者、病人的自愿救助者免除责任的法律,目的在于使人做好事时没有后顾之忧,不用担心因过失造成伤亡而遭到追究,从而鼓励旁观者对伤、病人士施以帮助。
粗看来,这个比喻很简单,就是要基督徒爱邻舍,帮助有需要的人。这没错,但是仔细去读的时候,你会发现里面还有深刻的教导是我们不能忽略的。
一、爱关乎永生
是什么事情引发主耶稣说出这个比喻的呢?答案在第25节:“有一个律法师起来试探耶稣,说:夫子,我该作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原来这个比喻是跟“永生”有关系的。一个犹太人的律法师,就是一个精通旧约律法的老师,问了主耶稣一个人生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关于永生的问题——到底一个人该作什么才能够承受永生呢?于是,主耶稣就以“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来回答这个问题。
请大家特别留意: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是跟永生有关系的。很多人提到这个比喻时,以为它只是教导我们去照顾邻舍、关心有需要的人、多行善、积德等等。当然,信主的人应该关心邻舍,应该行善,这些都是绝对正确的。但是,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不仅教导我们要关心邻舍,它还要告诉我们得永生的途径,也就是得救的途径。希望大家思想这个比喻时,紧记这一点。
当律法师寻求得永生的途径,主耶稣是如何回答的呢?很奇妙,主耶稣用另一个问题来回答律法师的提问。第26节:“耶稣对他说:律法上写的是什么?你念的是怎样呢?”耶稣常常用提问的方式来回答问题,?不喜欢直接把答案说出来,?要我们动脑筋思考问题。所以,?喜欢采用启发性的方法来教导我们,?绝对不鼓励我们不假思索就接受?的答案。?反过来问律法师:“律法上写的是什么呢?”意思就是:“既然你是律法的教师,就必定知道律法是如何教导人得永生的,律法是怎么说的呢?所有诫命总结起来要教导我们什么呢?”
律法师清楚知道,虽然旧约有很多诫命,但它们的总纲就是:尽心、尽性、尽力、尽意去爱神,以及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就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结,其他诫命都是从这两条诫命延伸出去的。而主耶稣给予律法师的回答就是:“你回答的是,你这样行,你按照律法的总纲去生活,就必得永生。”主耶稣的回答令你惊讶吗?
使徒约翰不是说:“神爱世人,甚至把?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吗?难道这不是出自圣经吗?为什么使徒约翰的答案跟主耶稣的不一样呢?是的,你说得不错,刚才那段经文确是出自圣经的约翰福音3章16节。圣经会自相矛盾吗?圣经会提出两个截然不同的答案吗?圣经是否跟快餐店一样,提供好几种套餐任君挑选,让你随自己的口味,选择不同的得永生的途径?
其实,如果明白使徒约翰所说的“相信”,就知道他的教导跟主耶稣的没有两样。对约翰来说,“信”不仅是“相信”神的存在那么简单,而是“信任”神的意思。如果一个人真的信任神,就必然会按照神的吩咐去行,也就是按照神的诫命去生活。所以,对于得永生,使徒约翰的看法跟主耶稣是一样的,只不过他用不同的字眼来表达而已。让我们一起来看罗马书2章13节:
原来在神面前,不是听律法的为义,乃是行律法的称义。
保罗在这里很清楚地说:“不是听律法的为义,而是行律法的称义。”保罗并不是一面倒地只要求“心里相信”,而不需要遵行律法。不是的,他清楚知道,在神面前,只有行律法的人才被称为义。让我们也看罗马书13章8-10节:
凡事不可亏欠人,惟有彼此相爱,要常以为亏欠,因为爱人的,就完全了律法。象那不可奸淫,不可杀人,不可偷盗,不可贪婪,或有别的诫命,都包在爱人如己这一句话之内了。爱是不加害与人的,所以爱就完全了律法。
大家清楚看见,即使在保罗的教导中,也有遵行律法这方面的教导。问题不是在于圣经,而是在于我们只侧重某方面的教导,却忽略了另一部分重要的真理。保罗却是非常平衡的,他的教导建基在主耶稣的教导上。我们以为只要心里相信耶稣就足够了,其他一切诫命都可以置之不理。不是的,保罗告诉我们要彼此相爱,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成全律法。
明白了吗?“相信耶稣”跟“遵守神的诫命”是同一件事情的两面。我们透过“信”来改变我们的生命,而生命需要被改变到什么程度呢?就是直到我们能够满足律法的精神为止。当我们能够尽心尽意尽力去爱神,也能够爱人如己,就能够真正满足律法的精神了。
二、爱邻舍的关键是“如己”
那人要显明自己有理(英文是“显得自己有义”),就对耶稣说:“谁是我的邻舍呢?”问得好!邻居太多了,要爱几个?可不可以有一点限制?爱应该有等差,有远近、亲疏之分,应该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先爱我自己的父母、小孩,再爱别人;应该是“对我好的我就爱”,父母对我好,所以我爱父母,别人跟我不沾亲、不带故,我为什么要爱?来而不往,非礼也;不来而往,亦非礼也。天下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与恨,这是毛泽东说的。这话很有道理,圣经不反对这观点。耶稣、保罗都教导要孝顺父母,不可以说,要孝敬的已经作了各耳板,奉献给神了,就不孝敬父母。“人若不看顾亲属,就是背了真道,比不信的人还不好,不看顾自己家里的人,更是如此。”(提前5:8)
面对“爱神、爱邻舍”,律法师问“谁是我的邻舍”,也就是说,他觉得爱人很难,但爱神就不难了。爱神难不难?从某个角度说,一点也不难,因为神看不到、摸不到,不必替他烧饭、洗碗、熨衣服,不必替他做任何一件事 ——你现在做的都是为教会在做。神其实也不需要我们奉献,他不需要牛、羊、钱或者任何东西。虽然旧约有规定,每逢三节要献东西,但那都是给祭司和利未人的,神根本不要吃这些(诗50)。我们的神是自给自足的神,他不需要我们事奉他。所以,爱神真是很容易,你不必为神做任何事。其实爱神很难,我们从这个人不能爱邻舍就知道,他其实不能爱神。“不爱他所看见的弟兄,就不能爱没有看见的神。”
当受伤的人躺在路上时,经过的三个人分别有三种不同的反应与"考量".祭司,利未人,不管他们想到什么,但想必是想到有比救这个人更"应该"的事情,所以故事中他们选择离开;而一个在文化与历史上与犹太人是世仇的撒马利亚人,却在经过时伸出援手,很明显的,对他而言,救这个受伤的人是应做的事情.
律法师所问的问题,和我们今天的考量何等相似呢?我们在碰到有需要的时候,我们会说,我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让有负担的弟兄姊妹去做吧;我有别的负担,这个自然会有人来做的。心里会嘀咕说,如果全世界的人都来找我,我哪里看得过来?再多几个慈善机构来找我募款,我自己还活不活了?所以我们要仔细的看这个比喻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一般来说,我们以为撒玛利亚人便是邻舍。但当我们仔细查考就会发觉,比喻中所谈到的关系是颠倒过来的。请留意,撒玛利亚人没有被强盗打个半死,是那个犹太人被打个半死。简单来说,需要帮助的不是撒玛利亚人,而是那个犹太人。为什么主耶稣把律法师的问题颠倒呢?律法师要知道谁是他的邻舍,好让自己能够学习爱邻舍如同自己。但是,主耶稣却把关系颠倒过来,在比喻中被打的是犹太人,愿意帮助他的却是他的敌人—— 撒玛利亚人!真是有意思!
你明白主的用意吗?律法师问,“谁是我的邻舍?”主耶稣却把角色颠倒过来,主耶稣想要告诉律法师:爱邻舍如同自己的意思是,你就是那个人,那个人就是你自己;当你把角色倒过来,就知道谁是你的邻舍了!你就开始明白什么是爱邻舍如同自己了。
如果你想去帮助别人,就会想:“谁是我的邻舍呢?我该帮助谁呢?是这个人还是那个人呢?”但是,如果角色一变,受害者是你,无助地躺在地上的是你,你还会诸多挑剔,说:“不要这个人来帮我,不要那个人来帮我,因为他们不是我的邻舍”吗?当然不会。谁来救你都不要紧,最要紧的是有人来救你。当你身处危难,孤立无援的时候,你就懂得回答“谁是我的邻舍”这个问题了。当你处身紧急关头时,就不会诸多挑剔,你会希望每个人都是你的邻舍,对不对?主耶稣故意把角色扭转,把律法师放在受害者的位置,好让他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要不然,律法师永远只能站在“援助者”那个位置,以为自己有权利来决定谁是邻舍,而这样的态度是永远都不可能去爱人如己的。
主耶稣借着这个比喻帮助律法师明白“爱人如己”的意思。爱人如己,就是看待对方如同自己。当看见有人受伤躺在地上,你应该设身处地想:“如果躺在地上的是我,我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帮助呢?”爱人如己并不是做一些好事这么简单,而是要爱人如同自己。主耶稣也不是说:“你去多点关心人就是遵行了神的诫命了。”没有这么简单,主耶稣要我们爱人如同爱自己一样。所以,即使你做了一些好事,帮助了有需要的人,也千万不要沾沾自喜,以为完成了神的诫命。不要自欺欺人,圣经要求我们爱人如己,这是一个非常崇高的标准。
所以弟兄姊妹,对于这个人要不要爱,那个人要不要支持,主的回答是,请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考虑,如果有需要的人是你,你会怎样期望?神岂不知道我们的容量呢?神岂不知道我们的能力呢?神既然叫我们遇见,既然给我们这个眼前的机会,我们就应当像那位撒玛利亚人,不计较得失,专一的摆上,神为结果负责。
三、总结
我们都有爱的动力,也有爱的能力,因为罗马书5章5节说,
盼望不至於羞耻,因为所赐给我们的圣灵,将神的爱浇灌在我们心里。
保罗告诉我们,神透过圣灵把神的爱浇灌在我们心里。信耶稣就要遵行神的诫命。当一个人信了耶稣,领受了圣灵,有了新的生命,他会经历到什么样的改变呢?他会经历到神借着圣灵,把神的爱浇灌在他的心里。这样,他的生命便会开始改变,当他的生命被改变过来,就有能力完成神的诫命,就是尽心尽意去爱神,并且爱人如己。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难,特别是现在经济不景气,我们的忧虑就更多了。但是,你有没有留意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我们的需要永远都是没完没了的。你越是想解决困难,困难就越来越多。为什么不靠着神的恩典,把一切的难处卸给神,立定心志每天去顾念他人的需要呢?既然我们自己都有这么多难处,别人的困难肯定也不会比我们少。比喻中那个犹太人被强盗打个半死,从属灵的角度来看,世界上许多人的光景也是一样。他们被魔鬼伤害,被击打至奄奄一息,在死亡边缘挣扎,如果再没有人抢救,他们就没有机会了。如果你袖手旁观,视而不见,整天只专注自己的事情,为自己忙碌,你能说自己是一个认识神的基督徒吗?
希望透过这个比喻,我们能够脚踏实地去学习主耶稣的教导,愿意承担损失,愿意放下舒适的生活,宁愿为主受苦,宁愿失去保障,愿意放下自己。当我们勇于面对这一切,神便会透过圣灵把神的爱浇灌在我们心里,好让我们可以去关心其他人。这样,我们便能欢欢喜喜地说:“我们真是认识神的爱,因为神把神的爱浇灌在我们心里了。”
四、引用
耶稣的比喻 - 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李马可牧师)
谁是“好撒玛利亚人”?(康来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