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受难日(复活主日前的礼拜五),即耶稣基督被钉十字架的纪念日,英文称为Good Friday。基甸曾写过一篇《Good Friday好在哪里》介绍这个名称的来源。复活主日前的礼拜四被称为濯足日或濯足节(Maundy Thursday),即最后的晚餐和耶稣为门徒洗脚的日子。但是教会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纪念和度过这两个纪念日呢?过去在国内的时候从来没有注意过濯足日和受难日,一方面是没人教,另一方面教会习惯“布道会”式的福音聚会,把精力和注意力都放在复活节了,没有思考过整个圣周(Holy Week)对基督的纪念和省思。当一种程序成为惯性的时候,就很难停下来,甚至当我们不举办“布道会”式的复活节聚会时,还有不少弟兄姊妹非常失望。
来美三年,今天是参加过的第三个受难日。第一年我们去了附近的长老会(PCA),他们用的是Light and Darkness (又称Tenebrae)的形式。它的特征是随着阅读圣经和咏唱诗歌,讲台前的蜡烛逐渐熄灭,直至全场黑暗。牧师要会众在黑暗中散去、不能寒暄聊天,并期待在主日的时候回到教会欢庆基督的复活。第二年的受难日是在自己教会里,用的也是同样的形式,但是中国人间对“沉默离去”的遵守就不如美国人了。今天的受难日崇拜则是以圣经诵读、诗歌、短讲和主餐来纪念,将濯足日和受难日融合在了一起。
几个收获:
- 圣经的朗读应当得到重视和操练。我在美国教会和本校礼拜堂早会聚会的时候觉得他们的读经员非常认真,抑扬顿挫、平仄起伏都读的很有感情。反观华人教会的读经员似乎未作什么准备,读错字、错句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读经是神话语直接的宣告。Gurnee教会的何牧师说他曾组织弟兄的读经小组,就是轮流读圣经,读出声音来,结果弟兄们读的汗流浃背说“从来没有注意到圣经是这样说的!”可见当我们用眼睛读圣经时,“想当然”的心态使我们有意无意的跳过了很多字句。
- 教会应多培养艺术方面有恩赐的弟兄姊妹。曾在一间圣公会教会参加圣诞节崇拜,整个会堂里坐了六七十人,其中应该至少有10~20人是像我一样的访客(因为他们把圣诞崇拜的海报贴到我们学校里来了),换句话说这就是一个50人左右的小教会,献唱的也只是一个5人的小组、一位司琴、一位小提琴和一位大提琴,但是诗歌唱的非常美。那个长老会的受难日崇拜也是如此,一两位弟兄姊妹的吟唱和一位大提琴的伴奏竟让我落泪。回想自己母会,小聚会点里要找一群人来献诗、读经还真有难度。
柴培尔在“以基督为中心的崇拜”讲座时鼓励教会以多种不同的形式,有创意的组织崇拜,因为崇拜的核心在于福音的重现。虽然可以调整的空间不大,但是仍然能够——例如变换主餐的顺序和形式、增加要理问答或圣经对读等——用细微的调整吸引会众注目基督。
这个网站提供了不少受难日和濯足日崇拜的创意,包括Tenebrae、经文诵读等,英语好的可以参考使用。
我参加的ACNA教会属于比较Catholic-Anglican的。我在其中已经完整地经历了一年半liturgical year的各种service和daily office了。liturgy对灵性的造就只能亲身经历过才知道其中的美好,实不能与外人道也。经过整个Lent和Holy Week前六天的隐忍,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在Holy Saturday晚上的Easter Vigil庆祝基督的复活了。
Good Friday应源自God’s Friday(http://www.catholic.org/encyclopedia/view.php?id=5260),基甸的那篇文章并没有真正提到这个来源。
Tenebræ的结束并不是所有蜡烛都熄灭,而是所有蜡烛都熄灭后,隐退的Christ candle会重新出现。
智慧人的舌,善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