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是想在网上搜索电影《光阴的故事》,却阴差阳错的搜索到了电视剧。看起来就不能罢休,和妻子一起断断续续的看了快20集了。
这是一个典型的台湾肥皂剧:79%的室内布景,大量的矫情对白,拖沓的故事情节,以及过分成熟的少年男女。而且,居然拍了六十多集……简直是肥皂剧之最。
但是,我就是喜欢看。
其中数次让我几乎落泪的,是剧中几处关于那个大时代的颠沛流离:
- 第一处,孙玉章收到河南老家辗转日本给他的来信,摩挲着信封潸然泪下,作客的几个邻居也留下了眼泪
- 第二处,麻花叔每年新年都想起在1949来台的大迁徙中失散的妻女,与想象中的妻子对饮直到天明
- 第三处,孙玉章收到老家来信,老母过世,却无法回家奔丧。一道浅浅的海峡割断了一个民族的归途。夫妻二人在街头给老母烧纸钱。子欲养而亲不在。
这让我想起很久以前看的“相声瓦舍”的段子《煎饼果子》。也是在那个大时代,十五岁的少年离家赴京读书,母亲一定要做两幅煎饼果子送到车站,同学们的呼唤使少年不耐烦地推开母亲的手,煎饼果子掉在地上。随后,动荡的年代使少年再也不能回到母亲的身边吃煎饼果子,也是那一道浅浅的海峡和隔不断的乡愁。现在,我似乎能把这两个场景联系起来,有一点点体会在1949大迁徙中那些跨越海峡,只是为了保存民族血脉和捍卫那一点点自由的两百万军民。
“相声瓦舍”有若干个关于这些场景的段子,“四郎探母”也是其中的一出,类似的还有“八街市场”。原来,相声也不仅仅是要人捧腹大笑,也有苦笑,甚至还有乡愁和眼泪。
现在,那两百万军民的后代,也已经步入中年。他们的父辈曾经为了跨过那道海峡,在“太平号”被击沉后哭着捐款再买军舰,中美断交时为盟友的背信弃义而义愤填膺,在老总统过世时嚎啕大哭,似乎那根支撑着回家的脊梁骨轰然断裂。而在民国五六十年代无忧无虑的在小岛成长起来的这一代,恐怕已经小富即安,早就把“勿忘在莒”忘在九霄云外了吧。
成功嶺之歌
趙有培 詞 李健 曲
[audio:20090319.mp3](点击可播放)
國旗在飛揚,聲威浩壯,我們在成功領上,
鐵的紀律使我們緞鍊成鋼,
愛的教育,記我們心靈滋養,
驚奇、震撼、緊張,替生命開礦,
團結合作創造,讓智慧發光。
風雲變色,世界動蕩,
我們在成功嶺上,擔當國家興亡,
衝破驚濤駭浪,靠我們自己的堅強力量,
永遠奮鬥前進,永遠奮鬥前進,
迎接反共人心的歸向,
踏上成功之路,踏上成功之路,
高唱勝力交響的樂章。
@hippy
1。政治是众人之事,我是认同的。政治上的纷争,我觉得是利益集团的纷争,因为既得利益者基本上不会情愿把利益跟别人分享;这就是为什么共产党总是宣传“中国必须一党专政”的原因吧。
2。讨论是好的,但个人觉得不要扣帽子,上纲上线。小时候不懂,看着国共战争的电视,“坏人”国民党反动派被打败了,高兴的很;长大了有一些了解,因为共产党当时抓住了广大贫苦百姓的心,天时地利人和,而战胜了国民党。我觉得党派利益之争,是无所谓进步或反动的,自古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共产党胜利了,国民党失败了,仅此而已。
3。嗨!哈哈
我觉得我和阁下的观点是基本对立的,这是因为世界观、考虑问题所依据的资料和思考方式所致,建议阁下如果真的想探个究竟呢,就穿过GFW多读读墙外的中国近现代史,而不是根据墙内的资料作判断。
个人认为在网站上应该少说些比较敏感的政治话题,没有益处。“只是为了保存民族血脉和捍卫那一点点自由的两百万军民”,个人觉得,在那样的环境下,有几个人能预料到以后的局面呢?有几个人是自己的自由选择呢?谁愿意离开家人独赴他乡呢?政治利益上的争斗,太复杂,背后有我们看不见的势力遥控,因为这是世界啊!若是都尊主为大,眼睛看着天上的财宝,怎么会有这么多战争呢?但无论如何,耶和华我们的神是万有的主。我们还是往上,往前看吧。
某些朋友给我类似的“忠告”很多,简单回复一下,不打算辩论:
1. 政治就是众人之事,无所谓敏不敏感。既然是众人之事,就大有益处,要多多讨论,方可得见真相与真理。中国知识分子从理想主义变成犬儒主义是一个悲哀,而我不做那样的人。
2. 昔日的国共之争,不是政治利益上之争,而是多少与有无之争,是进步和反动之争。
3. 政治上的纷争,并不复杂,关键在于你是否愿意去思考、研究,还是得过且过,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要苟活等着上天堂?或者是“相信”某党所教育的一切,拒绝认识真相。我相信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一样,我要坚持的是真相、真理和正义。
4. 我们是世界的光和盐,不是等着上天堂,消极避世的可怜虫。
和电视台黄金档的节目相比,《光阴的故事》不仅是肥皂剧,而且是阳光剧。没有不切实际的剧情,却道尽家家难念的经。如果70年代的青春在这个城市的记忆已经衰微的话,至少这个故事让你隔着海峡拾起一张旧书签,夹回偶然被翻开的青春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