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学院五十周年的网站上登出了对校园儿童事工的负责人迈克牧师的专访。我知道学校在拍有关儿童事工的录像,因为作为家长我之前就收到了学校询问我们是否授权允许孩子出现在公开视频中。当我看到学校发布对迈克牧师的专访时,顺手就打开了,主要是想看看自己的孩子——他的确也有不少镜头。可是当迈克开始阐述他为何开始在服事神学生的孩子们时,我就开始想起第二年事工见习(Field Education)时从迈克身上学到的很多宝贵的经验来。
迈克应该比我大十岁。很多儿童事工是因为第一代信徒成为了父母而开始的,但迈克却一直单身未娶。和别的教职员工不同,他的办公室不在窗明几净的办公室里,而是在学生宿舍楼的地下室里,因为那个地下室是孩子们活动游戏的地方。除了在学校里每周两个晚上服事神学生的孩子们(一次是儿童,一次是青少年),迈克也担任一个华人教会的英文牧师。
我认识迈克是因为学校要求每个道硕学生都参加跨文化见习,就是在另一个文化的事工中有经验,还为此写了一个详细的问答,例如,“我是美国人,服事零零后的年轻人算跨文化事工吗?”(猜猜答案是什么)。我选择了和迈克一起服事校园里的儿童,因为这个最省事儿,不用出学校。
迈克给我的第一课,就是告诉我儿童事工不是帮大人看孩子,不是为了让神学生可以有一个晚上的时间去图书馆看书而不用管孩子,而是为了陶造孩子,将福音带给孩子们,帮助孩子们在基督里建立关系。迈克在来三一读神学之前就很明确神给他的呼召是服事儿童和青少年,这也是为什么毕业二十年之久,他却还是一个pastor(传道)而不是Reverend(牧师)。这是我最敬佩他的地方:他忠于自己的呼召。并不是每个蒙召牧会的人都要做主任牧师,并不是每个做学者的人都要去名牌大学或神学院,也不是每个从事事工的人都要开个机构做老大。迈克可贵的地方在于他认识自己呼召,不被世俗的“事业观”所影响。
回忆短短一个学期的事工见习,有些小事给我印象非常深刻:
- 有一次儿童聚会,迈克给每个孩子的作业是给刚刚高中毕业去读大学的一位大姐姐和刚刚去当兵的一个大哥哥写一封信,告诉他们大家非常想念他们。这两位肢体都是神学生的孩子,在这个事工里长大、读完高中后去外地求学。迈克带来了信封、信纸、邮票,让每个孩子自己写一封信。每个孩子都写得很认真,虽然内容都很简单,有的画了一幅画,有的回忆了过去一起玩过的游戏,有的把收件人地址写在了信封背面……我看到一个属灵的社区和彼此的连结,这个属灵的社区是很多教会都未能建立起来的,但是借着迈克在这群神学生的孩子们中间建立起来。这时我庆幸自己选择了三一,这个重视学生肢体和社区生活的神学院。
- 有一次聚会叫“冰淇淋之夜”,所有的孩子们都一起去外面吃一次冰淇淋。我也要用车载三个孩子。到了停车场以后,因为我动作慢了点,三个孩子自己下车后走去了冰淇淋店门口——这是不可以的,小朋友们在停车场里必须有大人带着走。迈克在店门口看到孩子们自己穿过了马路,脸都吓绿了。当我走过去想要解释一下时,他狠狠瞪了我一眼就进去了。晚上我们recap的时候,我再次向他道歉,他也向我道歉说不应该那样瞪我。
- 迈克邀请我去他做英语牧师的华人教会观摩他的事工。这个教会的会友告诉我,迈克接任英文和青少年牧师后对所有志愿的儿童主日学教师都进行了面试,并且最后决定只留下两位孩童照顾的妈妈,其他的志愿者都不需要,几个儿童主日学班级并为一个班由他自己来带。当时有人抱怨迈克对儿童主日学教师的要求太高,但是几个月之后大家就看到英文和儿童事工面貌的焕然一新。迈克跟我解释说,灵魂的事工是如此重要,宁可没有人做,也不能随便让人做。我很惊叹他的智慧——我是过了十年才意识到这一点的。
中国城市教会的儿童和青少年事工该如何进行?青少年要和成人像美国移民教会一样分堂聚会吗?还是像美国教会一样合堂聚会?甚至像长老会一样鼓励儿童都和成人一起崇拜?在牧养资源已经捉襟见肘的情况下,还需要有专门的青少年牧师吗?儿童、青少、成人事工该如何配搭和分配资源?这些都是涵待探讨的问题,我们也需要神在中国兴起和呼召这样的工人。
看看篇头的录像吧,或许迈克会给你一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