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研经日课读经,这两天的问题都停留在约瑟的故事身上。《研经日课》所预备的查经问题提醒读者注意到约瑟哥哥们的转变,而约瑟对哥哥的试验也集中在此。当约瑟为哥哥们摆设筵席时,他使便雅悯所得的食物“比别人多五倍”,这不由让读者想起当初父亲怎样偏爱约瑟、给他穿彩衣导致哥哥们的嫉妒来。事后又将他们买粮食的银子和银杯放在便雅悯的口袋里,“方便”哥哥们有借口丢弃便雅悯,看他的哥哥们是否跟以前一样心肠狭窄、薄情寡义。但是当银子被发现,兄弟们以盗窃罪被带到雅各面前时,兄长犹大却为弟弟求情,甚至愿意代替便雅悯坐牢,以免父亲“愁愁苦苦的下阴间去”(44:31)。所以他的兄弟们不单单只是在雅各去世的时候到约瑟面前承认自己的罪(50章),而是在此之前就已经有回转的表现。
犹大的转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我们不由想到“被插入”的38章:犹大和他玛的故事。这一章被插入到约瑟的叙事中间,乃至有一些学者(例如Walter Brueggemann、Claus Westermann)认为这一章是孤立的,与上下文没有关系。但是也有更多的学者看到这章放在这里的价值,例如:a. 对比兄弟们与约瑟,前者在迦南过着混乱不敬虔的生活,后者却在外邦王宫中敬畏神、洁身自好;b.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叙事手法增加了创世纪的故事感和悬念;c.也是我想要说的:展现犹大的改变。
犹大的转变体现在他认出了他玛展示的印戒、手杖和带子后并没有恼羞成怒,也没有因此将他玛定罪。在族长时代,一个年轻的寡妇敢于如此处心积虑的用犯罪的手段反抗长辈的安排可以说是件难以想象的事情。犹大完全可以忽视他自己下亭拿嫖妓的事实而将他玛定罪。但是犹大却说,“她比我更有义”(צָֽדְקָ֣ה מִמֶּ֔נִּי,She is more righteous than I)。因为犹大意识到,当他不为他玛履行责任时(这责任后来被录入摩西律法:申25:5-6),他玛的所作所为就有了合理的动机,反而显出自己的错误来。这也是为什么新译本将这句话译为”她比我更有理”。
犹大可以有别的选择。他可以说,“我没有把示拉给你是一回事,你去做妓女是另一回事,现在我们就事论事,你去做妓女就是应该被烧死。”他的反应是很有谦卑和恩典的,他意识到他玛的做法虽然是犯罪,但却是因为自己先前的不义所造成的。当沟通渠道断绝时,他玛不得不用激烈的手段——甚至犯罪的手段——来提醒犹大他的不义。有的公共神学家(例如韩承良和Westermann)甚至认为这体现一种政治神学,教导人反抗不公义的制度。比如说当国民党强行通过服贸而且关闭所有沟通渠道时,318学运占领立法院和行政院(的违法行为)也是合理的——这是我按照这个逻辑进行的举例引申,可惜马总统不读圣经,不然他就可以说“他们比我更有义”。
但是这一章的重点并不在他玛,而在于犹大。对于一个有权有位的人来说,“她比我更有义”是一个极其自省和谦卑的回应。我们往往的回应是,“虽然我做的不好,但是你更糟糕。”或是“你有什么资格说我?你#¥##%@#……”设想如果教会做错了某件事情,或是有改善的余地,某会友没有向教会领袖反应(也或许是没有沟通渠道,双方互有成见)而是到微博FB上去发文,教会领袖会有什么反应?“我固然可以……,但是你更不应该贴到公共网路上去。”而且他的重点不再是放在“我可以怎样改善”,而是“你怎样不该贴到网路上去。”不要对号入座,我批判的是我自己。
我并不认为圣经在这里教导我们用不义的手段去对待不义,也不是鼓励教会成员将对教会的不满和纷争都贴到网上去——这是我非常反感的行为,“你们中间有彼此相争的事,怎敢在不义的人面前求审,不在圣徒面前求审呢”。38章的主角是犹大,而不是他玛。圣经要叫我们看见一个谦卑自省、认罪悔改的犹大,他不是看见自己的有理,而是看见自己的不义。